01/24 黑膠心得 - 黑膠

By Charlie
at 2016-01-26T22:18
at 2016-01-26T22:18
Table of Contents
yamatai大大是資深燒友了
真的是用滿滿的熱情強力推薦,告訴大家黑膠入門門檻遠比想像中的低,
我也深以為然。
(不過現在大家都聽下載音樂,連CD都不買了,何況黑膠(誤) )
我再補充一些關於黑膠軟體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1.關於黑膠版位的問題:
我認為,如果要聽黑膠,一定要花時間做功課熟讀版位和了解二手行情,
這是為了讓你不要當冤大頭,能夠知道每張唱片的合理價位範圍。
現在FB很多黑膠買賣的社團,裡面不乏漫天開價的賣家,
卻仍看到不少冤大頭前仆後繼...
2.要不要追求首版?
我只能說,以我的經驗,
大部分的情況的確是首版聲音最佳、能呈現最多訊息量及演奏表情(但例外也不少),
就請依個人財力、耐心來決定了
另外我分享一個有趣的情況,
我曾經有機會同時比較過三張Kogan極為昂貴的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Blue/Silver首版,
(Columbia SAX 2386)
結果,三張的呈現出來的音質、音場分布竟然都有很大的差異!
也因此可以確定的,早期片子有可能每一張刻片的公差都不小!
(我比較過70年代以後發行的一些首版片,公差明顯就小多了)
3.昂貴版位迷思
我有陣子短暫沉迷在高價版位中,後來很快收手了,
除了財力無法負荷之外,更發現自己的聆樂範圍越來越狹窄,
越來越集中幾個大廠、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立體聲錄音
(很大一部分的昂貴版位都集中在這個時候)
也幸好我驚醒的快,我身邊不乏有朋友買軟體失心瘋、
買到貸款、甚至也有搞到家庭破裂的
接觸過一陣子古典黑膠的人大概都知道,
70年代DG的小花版、Decca的ED4(英版小Decca)、EMI的郵票狗及philips,
壓片品質都非常穩定且製作精良,甚至有些好過60年代的壓片版位,
但價格卻相對可親,
入門從這個部分開始挖寶其實是很超值的選擇
4.聽黑膠要有如同鱷魚等待獵物的耐心
既然都聽LP了,絕對不可能只買那些當代發行的、品質良莠不齊的全新唱片,
一定會從黑膠的黃金時期1950-1990年間的二手片挖寶,
但二手片常可遇不可求,且又有價格、片況等考量,
因此,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例如Gilels在DG的那13張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我足足花了2年3個月才收齊
回到前篇
對於yamatai大大說「不聽黑膠絕對絕對會讓你抱憾終身」,
我倒覺得沒這麼嚴重啦
當年我剛開始接觸黑膠唱片時,也是猶如發現桃花源一樣,
一時之間「數位皆下品,唯有類比高」;
後來越聽越多,也經過比較,慢慢發現,
黑膠固然有它的優點,但CD也並非一無可取,
甚至也不乏同版本的CD聲音比LP好,
而且新錄音大多也得靠CD這個載體是不?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玩黑膠的最大好處,
就是多了一個source,可以和CD互補
有些不容易取得或是極為昂貴的LP,CD卻可以很輕鬆的用較低代價獲得,反之亦然;
(當然也不乏少數演奏家的錄音被轉成CD,演奏神韻頓失(例如Milstein),
但畢竟是極少數)
這時候就可以衡量一下狀況作選擇了
--
真的是用滿滿的熱情強力推薦,告訴大家黑膠入門門檻遠比想像中的低,
我也深以為然。
(不過現在大家都聽下載音樂,連CD都不買了,何況黑膠(誤) )
我再補充一些關於黑膠軟體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1.關於黑膠版位的問題:
我認為,如果要聽黑膠,一定要花時間做功課熟讀版位和了解二手行情,
這是為了讓你不要當冤大頭,能夠知道每張唱片的合理價位範圍。
現在FB很多黑膠買賣的社團,裡面不乏漫天開價的賣家,
卻仍看到不少冤大頭前仆後繼...
2.要不要追求首版?
我只能說,以我的經驗,
大部分的情況的確是首版聲音最佳、能呈現最多訊息量及演奏表情(但例外也不少),
就請依個人財力、耐心來決定了
另外我分享一個有趣的情況,
我曾經有機會同時比較過三張Kogan極為昂貴的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Blue/Silver首版,
(Columbia SAX 2386)
結果,三張的呈現出來的音質、音場分布竟然都有很大的差異!
也因此可以確定的,早期片子有可能每一張刻片的公差都不小!
(我比較過70年代以後發行的一些首版片,公差明顯就小多了)
3.昂貴版位迷思
我有陣子短暫沉迷在高價版位中,後來很快收手了,
除了財力無法負荷之外,更發現自己的聆樂範圍越來越狹窄,
越來越集中幾個大廠、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立體聲錄音
(很大一部分的昂貴版位都集中在這個時候)
也幸好我驚醒的快,我身邊不乏有朋友買軟體失心瘋、
買到貸款、甚至也有搞到家庭破裂的
接觸過一陣子古典黑膠的人大概都知道,
70年代DG的小花版、Decca的ED4(英版小Decca)、EMI的郵票狗及philips,
壓片品質都非常穩定且製作精良,甚至有些好過60年代的壓片版位,
但價格卻相對可親,
入門從這個部分開始挖寶其實是很超值的選擇
4.聽黑膠要有如同鱷魚等待獵物的耐心
既然都聽LP了,絕對不可能只買那些當代發行的、品質良莠不齊的全新唱片,
一定會從黑膠的黃金時期1950-1990年間的二手片挖寶,
但二手片常可遇不可求,且又有價格、片況等考量,
因此,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例如Gilels在DG的那13張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我足足花了2年3個月才收齊
回到前篇
對於yamatai大大說「不聽黑膠絕對絕對會讓你抱憾終身」,
我倒覺得沒這麼嚴重啦
當年我剛開始接觸黑膠唱片時,也是猶如發現桃花源一樣,
一時之間「數位皆下品,唯有類比高」;
後來越聽越多,也經過比較,慢慢發現,
黑膠固然有它的優點,但CD也並非一無可取,
甚至也不乏同版本的CD聲音比LP好,
而且新錄音大多也得靠CD這個載體是不?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玩黑膠的最大好處,
就是多了一個source,可以和CD互補
有些不容易取得或是極為昂貴的LP,CD卻可以很輕鬆的用較低代價獲得,反之亦然;
(當然也不乏少數演奏家的錄音被轉成CD,演奏神韻頓失(例如Milstein),
但畢竟是極少數)
這時候就可以衡量一下狀況作選擇了
--
Tags:
黑膠
All Comments

By Irma
at 2016-01-30T14:08
at 2016-01-30T14:08

By Ingrid
at 2016-02-03T05:58
at 2016-02-03T05:58

By Rachel
at 2016-02-06T21:47
at 2016-02-06T21:47

By Victoria
at 2016-02-10T13:37
at 2016-02-10T13:37

By Tristan Cohan
at 2016-02-14T05:27
at 2016-02-14T05:27

By Elvira
at 2016-02-17T21:16
at 2016-02-17T21:16

By Irma
at 2016-02-21T13:06
at 2016-02-21T13:06

By Sierra Rose
at 2016-02-25T04:55
at 2016-02-25T04:55

By Blanche
at 2016-02-28T20:45
at 2016-02-28T20:45

By George
at 2016-03-03T12:35
at 2016-03-03T12:35

By Lauren
at 2016-03-07T04:24
at 2016-03-07T04:24
Related Posts
01/24 黑膠心得

By Doris
at 2016-01-25T08:05
at 2016-01-25T08:05
誠品的黑膠+marshall stanmore

By Delia
at 2016-01-02T22:03
at 2016-01-02T22:03
請推薦低價位前級

By Hamiltion
at 2015-12-28T10:11
at 2015-12-28T10:11
請推薦低價位前級

By Margaret
at 2015-12-28T01:31
at 2015-12-28T01:31
15k喇叭請益

By Megan
at 2015-11-28T21:40
at 2015-11-28T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