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bar外掛iZotope MBIT+ Dithering教學 - 喇叭音響

By Ida
at 2011-12-26T13:56
at 2011-12-26T13:56
Table of Contents
這樣放音樂十足神經病,但也名副audiophile板名之實orz
僅供參考用,對99%的人放音樂來說沒意義。
*MBIT+理論上可能比foobar內建的ATH好,但我的器材聽不出差異。
*此設定不適合用來播放無壓縮之16 bit CD
*若音效卡支援24bit輸出,不適用於播放24/96高音質無損音源。
--
*可用在mp3等lossy壓縮格式回放上
*可用在16bit音效卡播放24bit高解析檔案上(雖然還是要配個resampler)
*給傳說中的金耳朵或嫌電腦放mp3時CPU都沒在轉的人嘗試(誤
----
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幹啥用的,那你大概用不上這東西。
前言:
位元深度是數位訊號強度的基礎,一個bit相當於一個一位數的二進位資料(1或0)。
從比較好想像的影像訊號來說,1 bit的資料可以記錄這個點應該是純黑或純白,
如果有更高的位元數,就能記錄黑到白之間不同程度的灰階亮度。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越高的位元深度代表著能記錄最大聲到最小聲之間的差距越大,
最實際的好處在於能相對減少背景噪音的量,所以即使音效卡通常只能接收/輸出
16 bit或24 bit的訊號,在軟體中通常都會用上32 bit甚至64 bit的精度來做運算。
目前最新版本的foobar內部運算精度是32 bit。(0.8x時期是64bit)
雖然實際輸出給音效卡前還是必須降到相對低的16或24bit,
但前端精度較高對任何數位處理(如調整音量,EQ)的精確度都有幫助。
↓以下說明從簡
一個bit相當於6 dB的音量,如果我們有一個寫了16個1的16 bit訊號
那理論上我們就該有一個96 dB的聲音。
然而硬體實際能輸出的音量/背景最低可能達到的噪音都有極限,
所以我們會習慣把最高的音量設在0 dB,然後把16個0的訊號當成-96 dB看待。
32 bit的位元深度最安靜的"聲音"在-192 dB,
然而24 bit音效卡最好也就差不多就只能做到-120dB那附近的背景噪音量,
這樣看起來彷彿一點意義都沒有,畢竟有整整72 dB的資訊都全部丟掉了,
但實際上卻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
人耳理論上可能聽見20hz到20khz之間的頻率,
但頻率響應卻不是線性的,
甚至在不同音量下同樣的聲音聽起來低中高頻比例都不一樣,
而dither使用的noise shaping就建立在人耳對某些頻率特別敏感或不敏感的基礎上。
如果把一個32 bit的訊號用砍除後面8 bit的方式轉成24 bit,
那後面音量很小的那些聲音就真的是丟掉了。
但在分析後面這8 bit的內容,
套用一些聽覺心理學的模型去在新的24 bit訊號中加入一些有意義的"噪音",
那人在聽見這些噪音的同時就很容易去想像出聽見了更多的細節。
借wiki的例子看這現象:
原圖 http://ppt.cc/bCH8
無dither http://ppt.cc/B4~b
有dither http://ppt.cc/8WXl
第二與第三張貓都是降到相同位元深度的照片,
但第三張"看起來"明顯比第二張更接近第一張。
仔細看第三張會發現多了很多看起來像是噴砂的小點,
那些就是所謂有意義的雜訊。
Foobar自己也會做這樣的處理
http://ppt.cc/m269
點Output頁下面那個Dither選項就行(預設應該是沒選?)
如果是灰色的不能點那就代表沒必要點它。
===================================================
實際操作教學會用上:
Foobar VST adapter http://ppt.cc/7~y-
iZotope的mastering軟體Ozone 4
http://ppt.cc/SB0n <- 可拿Ozone5試用版實驗,大同小異但慢些
先把VST Adapter裝起來,裝上Ozone,
到Component -> VST plug-ins去把Ozone叫進來
以支援24bit/ASIO輸出的音效卡為例設成這樣 http://ppt.cc/y8!h
,再來就是到DSP Manager下去把iZotope Ozone 4拉到左邊
反白按Configure selected就會看到Ozone跳出來
http://ppt.cc/riqt 按圖索驥設成這樣
如果只用dither的功能,底下的六個功能都不要點成Active(綠燈)。
選左下的Loudness Maximizer就能看見這頁,
把Bit Depth該調到和Foobar Output Format/音效卡支援的位元深度相同
dither細節設定則可以自己玩玩,但iZotope的賣點就在那個MBIT+。
DC Offset Filter一般來說沒必要On,但保險起見還是打開。
(如果放的音源很不幸真有DC,請把右邊的input表往下至少拉個1dB)
Dither Amount是實際加入的雜訊量,
如果放的是錄音非常安靜或有很多休止符的音樂,
設越高就越容易聽見沒必要的噪音,
Noise Shaping則是調整這些噪音的形狀(不同頻率的量),設越高整形越重。
--
如果只是想嘗試聽看看dither噪音實際上是怎樣的,請戴上耳機,
把Bit Depth調到8 bit,Dither Amount High,Noise Shaping None,
這樣應該不難聽見背景中多出了些有點吵的白噪音。
8 bit只有48dB的動態範圍,如果這樣都聽不見新加入的背景噪音,
那說明你的系統訊噪比不怎樣,別浪費時間玩這東西了吧XD
再來可以試著把Dither Amount調成None,
仔細聽找看看背景中是不是多出了一些隨音樂變化滋滋叫的雜音
如果能聽見這樣的噪音,你也就聽見了相當於第二張貓照片上的"色塊"。
即使不動用任何Noise Shaping,只要把Dither Amount加到Normal
就會發現那些滋滋叫的雜音被淹沒在新加入的嘶聲中。
如果再打開Noise Shaping,你可能會發現之前多出來的嘶聲忽然不見了(!)
在Dither Amount High,Noise Shaping Ultra的設定下,
一般的音樂即使降到8 bit去也都還蠻能聽的,
但如果直接砍末端bit,就很容易聽見瑕疵。
(Foobar內建的ATH Noise Shaping可能比較接近Type 12的Psych5/9?)
我得說這東西一般應用上不太實際。
從32 bit直接砍到16 bit如果不是非常努力去聽其實也聽不太出區別,
加上noise shaping最多可能聽起來厚實點,
還很可能只是眼睛看見滑鼠按下去造成的心理作用XD
通常聽音樂foobar用的ATH心理模型就很不錯了,沒必要搞這麼麻煩。
--
頂上說不適合這樣放CD和高解析無損前提的是音效卡可以正常輸出16/24 bit。
16 bit無損直接輸出16 bit就好,dither在壓盤前最後的pre-mastering階做過了,
再做只是徒增噪音量,並無助於實際能聽見的解析度。
24bit / 96 kHz的高音質檔案如果能直接用24 bit放最好。
如果音效卡只支援16 bit / 44.1khz,會需要先用resampler降到44.1khz
把24 bit降到16 bit混dither + noise shaping <- 注意順序
*Dithering必須是數位領域中最後一項處理才有意義,
如果還有串其它DSP,必須要放在Ozone前,
之後也不可以再用Foobar內建的音量控制,Windows音量控制,音效卡內建音控
或任何其在轉類比訊號前會動到數位資料的東西。
--
僅供參考用,對99%的人放音樂來說沒意義。
*MBIT+理論上可能比foobar內建的ATH好,但我的器材聽不出差異。
*此設定不適合用來播放無壓縮之16 bit CD
*若音效卡支援24bit輸出,不適用於播放24/96高音質無損音源。
--
*可用在mp3等lossy壓縮格式回放上
*可用在16bit音效卡播放24bit高解析檔案上(雖然還是要配個resampler)
*給傳說中的金耳朵或嫌電腦放mp3時CPU都沒在轉的人嘗試(誤
----
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幹啥用的,那你大概用不上這東西。
前言:
位元深度是數位訊號強度的基礎,一個bit相當於一個一位數的二進位資料(1或0)。
從比較好想像的影像訊號來說,1 bit的資料可以記錄這個點應該是純黑或純白,
如果有更高的位元數,就能記錄黑到白之間不同程度的灰階亮度。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越高的位元深度代表著能記錄最大聲到最小聲之間的差距越大,
最實際的好處在於能相對減少背景噪音的量,所以即使音效卡通常只能接收/輸出
16 bit或24 bit的訊號,在軟體中通常都會用上32 bit甚至64 bit的精度來做運算。
目前最新版本的foobar內部運算精度是32 bit。(0.8x時期是64bit)
雖然實際輸出給音效卡前還是必須降到相對低的16或24bit,
但前端精度較高對任何數位處理(如調整音量,EQ)的精確度都有幫助。
↓以下說明從簡
一個bit相當於6 dB的音量,如果我們有一個寫了16個1的16 bit訊號
那理論上我們就該有一個96 dB的聲音。
然而硬體實際能輸出的音量/背景最低可能達到的噪音都有極限,
所以我們會習慣把最高的音量設在0 dB,然後把16個0的訊號當成-96 dB看待。
32 bit的位元深度最安靜的"聲音"在-192 dB,
然而24 bit音效卡最好也就差不多就只能做到-120dB那附近的背景噪音量,
這樣看起來彷彿一點意義都沒有,畢竟有整整72 dB的資訊都全部丟掉了,
但實際上卻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
人耳理論上可能聽見20hz到20khz之間的頻率,
但頻率響應卻不是線性的,
甚至在不同音量下同樣的聲音聽起來低中高頻比例都不一樣,
而dither使用的noise shaping就建立在人耳對某些頻率特別敏感或不敏感的基礎上。
如果把一個32 bit的訊號用砍除後面8 bit的方式轉成24 bit,
那後面音量很小的那些聲音就真的是丟掉了。
但在分析後面這8 bit的內容,
套用一些聽覺心理學的模型去在新的24 bit訊號中加入一些有意義的"噪音",
那人在聽見這些噪音的同時就很容易去想像出聽見了更多的細節。
借wiki的例子看這現象:
原圖 http://ppt.cc/bCH8
無dither http://ppt.cc/B4~b
有dither http://ppt.cc/8WXl
第二與第三張貓都是降到相同位元深度的照片,
但第三張"看起來"明顯比第二張更接近第一張。
仔細看第三張會發現多了很多看起來像是噴砂的小點,
那些就是所謂有意義的雜訊。
Foobar自己也會做這樣的處理
http://ppt.cc/m269
點Output頁下面那個Dither選項就行(預設應該是沒選?)
如果是灰色的不能點那就代表沒必要點它。
===================================================
實際操作教學會用上:
Foobar VST adapter http://ppt.cc/7~y-
iZotope的mastering軟體Ozone 4
http://ppt.cc/SB0n <- 可拿Ozone5試用版實驗,大同小異但慢些
先把VST Adapter裝起來,裝上Ozone,
到Component -> VST plug-ins去把Ozone叫進來
以支援24bit/ASIO輸出的音效卡為例設成這樣 http://ppt.cc/y8!h
,再來就是到DSP Manager下去把iZotope Ozone 4拉到左邊
反白按Configure selected就會看到Ozone跳出來
http://ppt.cc/riqt 按圖索驥設成這樣
如果只用dither的功能,底下的六個功能都不要點成Active(綠燈)。
選左下的Loudness Maximizer就能看見這頁,
把Bit Depth該調到和Foobar Output Format/音效卡支援的位元深度相同
dither細節設定則可以自己玩玩,但iZotope的賣點就在那個MBIT+。
DC Offset Filter一般來說沒必要On,但保險起見還是打開。
(如果放的音源很不幸真有DC,請把右邊的input表往下至少拉個1dB)
Dither Amount是實際加入的雜訊量,
如果放的是錄音非常安靜或有很多休止符的音樂,
設越高就越容易聽見沒必要的噪音,
Noise Shaping則是調整這些噪音的形狀(不同頻率的量),設越高整形越重。
--
如果只是想嘗試聽看看dither噪音實際上是怎樣的,請戴上耳機,
把Bit Depth調到8 bit,Dither Amount High,Noise Shaping None,
這樣應該不難聽見背景中多出了些有點吵的白噪音。
8 bit只有48dB的動態範圍,如果這樣都聽不見新加入的背景噪音,
那說明你的系統訊噪比不怎樣,別浪費時間玩這東西了吧XD
再來可以試著把Dither Amount調成None,
仔細聽找看看背景中是不是多出了一些隨音樂變化滋滋叫的雜音
如果能聽見這樣的噪音,你也就聽見了相當於第二張貓照片上的"色塊"。
即使不動用任何Noise Shaping,只要把Dither Amount加到Normal
就會發現那些滋滋叫的雜音被淹沒在新加入的嘶聲中。
如果再打開Noise Shaping,你可能會發現之前多出來的嘶聲忽然不見了(!)
在Dither Amount High,Noise Shaping Ultra的設定下,
一般的音樂即使降到8 bit去也都還蠻能聽的,
但如果直接砍末端bit,就很容易聽見瑕疵。
(Foobar內建的ATH Noise Shaping可能比較接近Type 12的Psych5/9?)
我得說這東西一般應用上不太實際。
從32 bit直接砍到16 bit如果不是非常努力去聽其實也聽不太出區別,
加上noise shaping最多可能聽起來厚實點,
還很可能只是眼睛看見滑鼠按下去造成的心理作用XD
通常聽音樂foobar用的ATH心理模型就很不錯了,沒必要搞這麼麻煩。
--
頂上說不適合這樣放CD和高解析無損前提的是音效卡可以正常輸出16/24 bit。
16 bit無損直接輸出16 bit就好,dither在壓盤前最後的pre-mastering階做過了,
再做只是徒增噪音量,並無助於實際能聽見的解析度。
24bit / 96 kHz的高音質檔案如果能直接用24 bit放最好。
如果音效卡只支援16 bit / 44.1khz,會需要先用resampler降到44.1khz
把24 bit降到16 bit混dither + noise shaping <- 注意順序
*Dithering必須是數位領域中最後一項處理才有意義,
如果還有串其它DSP,必須要放在Ozone前,
之後也不可以再用Foobar內建的音量控制,Windows音量控制,音效卡內建音控
或任何其在轉類比訊號前會動到數位資料的東西。
--
Tags:
喇叭音響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1-12-29T16:46
at 2011-12-29T16:46

By Emma
at 2012-01-01T19:36
at 2012-01-01T19:36
Related Posts
Win7內建音效建議設定

By Thomas
at 2011-12-26T12:55
at 2011-12-26T12:55
E-MU USB介面非官方emasio.dll

By Heather
at 2011-12-26T11:53
at 2011-12-26T11:53
TRS端子接觸不良

By Selena
at 2011-12-25T16:34
at 2011-12-25T16:34
器材回錄單盲測驗

By Iris
at 2011-12-25T02:02
at 2011-12-25T02:02
有人用過Z906嗎?

By Daniel
at 2011-12-24T23:48
at 2011-12-24T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