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il 機密模式登場 機密郵件定時自動銷 - 手機討論

By Puput
at 2018-08-18T14:39
at 2018-08-18T14:39
Table of Contents
小弟:讓人想起不可能的任務劇情,只是這個信件銷毀時應該不會自動炸毀手機就是了。是說社交軟體早就有限時訊息了,電子郵件跟上也是早晚的問題。
但是還是可以截圖備份啦~就算可以做到手機上禁截圖,還是可以拿另一支手機來拍(誤)不過自動銷毀聽起來真的很酷。
媒體來源:蘋果仁
2018.08.17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使用 Gmail 作為自己的主要信箱,而大家今天在 Gmail 信箱寄信的時候,是否有發現信件撰寫的功能列多了一個「機密模式」的開關呢?開啟了「機密模式」的信件除了可以在指定的時間內自動銷毀外,收到信的人無法轉寄、複製/貼上、下載或列印電子郵件的內容,還可以設定輸入驗證碼才能開啟信件,機密信件的安全性可說是提升了不少。
如何使用 Gmail 機密模式寄件?
首先,先撰寫好我們所要寄件的內容並且填好收件人及主旨,發送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傳送旁的功能列上有一個「機密模式」的圖案,點一下來開啟「機密模式」的設定。
開啟機密模式的選單後,我們可以設定信件自動銷毀的時間,最短時間為一天,最長則可以保存五年,簡訊密碼的部分則可以設定收件人的電話號碼,在開啟信件時必須先經過收取簡訊驗證碼才能開啟機密信件,不過這項功能台灣的電話號碼暫時沒有支援,所以我們暫時只能選擇「不使用簡訊密碼」的選項,完成設定後按下「儲存」。
按下儲存後你會發現,原本的信件撰寫視窗變為藍色的,這就代表這封信件已開啟了「機密模式」,點一下「傳送」就可以將這封以機密模式發送出去了。
送出後,對方收到的信件不會直接顯示信件內容,而是在信件中會有一個連結按鈕,點一下「查看電子郵件」的按鈕就可打開機密信件了。
機密模式的電子郵件將不會直接在 Gmail 中開啟,而是會開啟另一個頁面來顯示信件,而機密模式的信件內容無法轉寄,也無法複製、列印及下載,這樣一來就可以防止機密的信件內容被轉寄到其他地方。
雖然機密模式雖然可以防範信件被轉寄、複製、列印或下載,不過無法防範有心人士利用「截圖」的方式流出信件內容,即便寄信時使用了機密模式,信件內容仍有被流出的風險,因此寄信時還是要多多注意收件對象及信件內容,以防機密資料意外流出。
-----
Sent from JPTT on my HTC_M10h.
--
企業招選通才, 若舉上司無能,千言萬語罄竹難書;
老闆徵聘奴才。 若談工會革命,千人萬民幕前按推。
員工自認天才, 只是不想而已,不然吳乃驚天動地之才,
個個都是人才。 豈知懶散二字,扼殺古今億萬之人。 平凡,沒有不好。
自古成敗論英雄,過程等到當英雄時再改就好。 真的。
--
Tags:
手機
All Comments

By Ophelia
at 2018-08-20T23:42
at 2018-08-20T23:42

By Hardy
at 2018-08-23T08:45
at 2018-08-23T08:45

By Skylar Davis
at 2018-08-25T17:47
at 2018-08-25T17:47

By Quintina
at 2018-08-28T02:50
at 2018-08-28T02:50

By James
at 2018-08-30T11:53
at 2018-08-30T11:53

By Agatha
at 2018-09-01T20:55
at 2018-09-01T20:55

By Vanessa
at 2018-09-04T05:58
at 2018-09-04T05:58

By Faithe
at 2018-09-06T15:01
at 2018-09-06T15:01

By Vanessa
at 2018-09-09T00:03
at 2018-09-09T00:03

By Una
at 2018-09-11T09:06
at 2018-09-11T09:06
Related Posts
不支援sd卡 不支援換電池都只是商業考量

By Daph Bay
at 2018-08-18T13:47
at 2018-08-18T13:47
XZP充電問題

By Hardy
at 2018-08-18T13:47
at 2018-08-18T13:47
u11 6g 京東特價

By Eden
at 2018-08-18T13:20
at 2018-08-18T13:20
Sony XA3疑跑分資料現身 H4493配高通S660

By Wallis
at 2018-08-18T13:02
at 2018-08-18T13:02
Mate 9 vs V30

By Todd Johnson
at 2018-08-18T13:01
at 2018-08-18T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