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減法:多種項目產品被關閉 - Google
By Annie
at 2012-07-07T20:53
at 2012-07-07T20:53
Table of Contents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07/7260370.html
Google的減法:多種項目產品被關閉 北京新浪網 (2012-07-07 06:27) 分享|
一周之內,Google在產品方面做出了兩大動作:左手祭出平板電腦、Google眼鏡,右
手則關閉了多項業務。一加一減之間,說明了什么?
其實,自從Larry Page正式升任Google CEO以來,Google一直在進行大清洗,此次清
洗的對象包括iGoogle、Google Video、Google Mini在內的五項服務。其中,iGoogle又
是其中最大牌的一個,個性化個人首頁很長時間內一直是很多人的上網門戶,筆者在一段
時間內也是它的忠實用戶。
其實,Larry Page去年的時候,還關閉過不少叫好不叫座,或者寂寂無名的業務。比
如,2010年2月,Google收購了免費問答網站Aardvark,並希望借此建立社交搜索網站,
但是到當年10月份,Aardvark衹有9萬名用戶,到2011年就被關閉。
而最知名的被關閉的項目,則包括Google Buzz和Google Wave、Google Labs、
Google Research等項目,前二者是挑戰Facebook之作,後二者則是看起來很酷、比較叫
好的項目。其它上百個項目,諸如Google Desktop、面向Flash的Google地圖API、
Notebook等更加不一而足。
其實,何止是Google,微軟從2008年到現在就已經有50多個產品關閉了,而苹果在歷
史上真正取得成功的產品不足三分之一,嚴格說可能衹有不足十款。即便是成立不久的
Facebook,也已經關閉了十幾項業務……
創新有風險,那么多行業巨頭,擁有足夠的金錢、人才、推廣平台,都屢屢失敗,對
於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呢?
那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是勇敢的,值得欽佩。但這個假設的背後也存在
著重要的缺陷──妳怎么知道那是螃蟹,而不是河豚?
所以,我更願意把“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換為“擅于第一個吃河豚的人”。創新
的風險本身就具有正態分布的特性,真正依靠創新能夠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少數的,就好
像吃河豚,大多數時候會死在成功之前的路上,一時的美味往往斷送的是一次創業生命。
在這種情況下,大企業的優勢本身是非常明顯的,比如Google、苹果和微軟,它們有
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多的小白鼠,可以有很多試錯的機會,小的挫折不足以傷筋動骨,所
以就算有那么多的失敗也沒有什么,但是對小的企業則完全不行。
問題是,這是創新的陷阱嗎?當然不是,實際上,Facebook在Google眼皮底下迅速崛
起,Google打破了Yahoo對互聯網話語權的把控,而Yahoo從微軟的陰影下打出一片天地,
甚至說微軟也是在IBM看似不可挑戰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這背後都是創新的力量。
換言之,創新才是打破市場僵局的核心手段──除非妳不夠創新,這不是創新的陷阱
,而是對創新概念的誤解。如果我們把一切新鮮的想法,一點點小的改進都看成是創新的
話,那么創新這個詞也就死亡了。
實際上,這種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在國內尤其如此:創新成了口號,人人粘貼的各種
低矮的護城牆和柵欄上,一陣風就吹到不知哪裡去了。
我們有必要把創新這個概念歸還給歷史上的經典解釋:破壞性創造,或者完全新的發
明,前者會有很大的機會取代現有的市場王者,比如iPad之于傳統的PDA、甚至上網本、
乃至大多數筆記本﹔而後者則是創造一個全新的需求,比如MOTO的第一款手機。至於其它
終端貼上創新標籤的所謂創新,其實,根本算不上。
那么,為什么很多企業沒有我們說的大的創新,也取得了成功呢?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大多數時候,其實妳的成功不是因為創新而成功,而是因為妳擅長駕馭很多細節,諸如
影響、諸如物流、諸如HR等才取得成功的。
所以,市場鼓勵創新,因為創新可以產生顛覆效果
--
Google的減法:多種項目產品被關閉 北京新浪網 (2012-07-07 06:27) 分享|
一周之內,Google在產品方面做出了兩大動作:左手祭出平板電腦、Google眼鏡,右
手則關閉了多項業務。一加一減之間,說明了什么?
其實,自從Larry Page正式升任Google CEO以來,Google一直在進行大清洗,此次清
洗的對象包括iGoogle、Google Video、Google Mini在內的五項服務。其中,iGoogle又
是其中最大牌的一個,個性化個人首頁很長時間內一直是很多人的上網門戶,筆者在一段
時間內也是它的忠實用戶。
其實,Larry Page去年的時候,還關閉過不少叫好不叫座,或者寂寂無名的業務。比
如,2010年2月,Google收購了免費問答網站Aardvark,並希望借此建立社交搜索網站,
但是到當年10月份,Aardvark衹有9萬名用戶,到2011年就被關閉。
而最知名的被關閉的項目,則包括Google Buzz和Google Wave、Google Labs、
Google Research等項目,前二者是挑戰Facebook之作,後二者則是看起來很酷、比較叫
好的項目。其它上百個項目,諸如Google Desktop、面向Flash的Google地圖API、
Notebook等更加不一而足。
其實,何止是Google,微軟從2008年到現在就已經有50多個產品關閉了,而苹果在歷
史上真正取得成功的產品不足三分之一,嚴格說可能衹有不足十款。即便是成立不久的
Facebook,也已經關閉了十幾項業務……
創新有風險,那么多行業巨頭,擁有足夠的金錢、人才、推廣平台,都屢屢失敗,對
於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呢?
那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是勇敢的,值得欽佩。但這個假設的背後也存在
著重要的缺陷──妳怎么知道那是螃蟹,而不是河豚?
所以,我更願意把“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換為“擅于第一個吃河豚的人”。創新
的風險本身就具有正態分布的特性,真正依靠創新能夠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少數的,就好
像吃河豚,大多數時候會死在成功之前的路上,一時的美味往往斷送的是一次創業生命。
在這種情況下,大企業的優勢本身是非常明顯的,比如Google、苹果和微軟,它們有
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多的小白鼠,可以有很多試錯的機會,小的挫折不足以傷筋動骨,所
以就算有那么多的失敗也沒有什么,但是對小的企業則完全不行。
問題是,這是創新的陷阱嗎?當然不是,實際上,Facebook在Google眼皮底下迅速崛
起,Google打破了Yahoo對互聯網話語權的把控,而Yahoo從微軟的陰影下打出一片天地,
甚至說微軟也是在IBM看似不可挑戰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這背後都是創新的力量。
換言之,創新才是打破市場僵局的核心手段──除非妳不夠創新,這不是創新的陷阱
,而是對創新概念的誤解。如果我們把一切新鮮的想法,一點點小的改進都看成是創新的
話,那么創新這個詞也就死亡了。
實際上,這種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在國內尤其如此:創新成了口號,人人粘貼的各種
低矮的護城牆和柵欄上,一陣風就吹到不知哪裡去了。
我們有必要把創新這個概念歸還給歷史上的經典解釋:破壞性創造,或者完全新的發
明,前者會有很大的機會取代現有的市場王者,比如iPad之于傳統的PDA、甚至上網本、
乃至大多數筆記本﹔而後者則是創造一個全新的需求,比如MOTO的第一款手機。至於其它
終端貼上創新標籤的所謂創新,其實,根本算不上。
那么,為什么很多企業沒有我們說的大的創新,也取得了成功呢?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大多數時候,其實妳的成功不是因為創新而成功,而是因為妳擅長駕馭很多細節,諸如
影響、諸如物流、諸如HR等才取得成功的。
所以,市場鼓勵創新,因為創新可以產生顛覆效果
--
Tags:
Google
All Comments
By Andrew
at 2012-07-09T02:05
at 2012-07-09T02:05
By Olivia
at 2012-07-14T01:27
at 2012-07-14T01:27
By Dora
at 2012-07-16T10:03
at 2012-07-16T10:03
By Hardy
at 2012-07-16T21:29
at 2012-07-16T21:29
By Gary
at 2012-07-20T13:03
at 2012-07-20T13:03
By Skylar Davis
at 2012-07-22T02:30
at 2012-07-22T02:30
By Eartha
at 2012-07-24T20:42
at 2012-07-24T20:42
By Christine
at 2012-07-29T13:23
at 2012-07-29T13:23
By Charlotte
at 2012-08-01T16:39
at 2012-08-01T16:39
By Queena
at 2012-08-02T01:45
at 2012-08-02T01:45
By Noah
at 2012-08-02T16:34
at 2012-08-02T16:34
By Zora
at 2012-08-07T04:26
at 2012-08-07T04:26
By Aaliyah
at 2012-08-09T05:47
at 2012-08-09T05:47
By Dinah
at 2012-08-10T01:05
at 2012-08-10T01:05
By Thomas
at 2012-08-11T21:15
at 2012-08-11T21:15
By Lucy
at 2012-08-14T03:24
at 2012-08-14T03:24
Related Posts
chrome extension sync to android?
By Olive
at 2012-07-06T21:23
at 2012-07-06T21:23
Google動起來 App網路商店朝社群化發展
By Odelette
at 2012-07-06T19:34
at 2012-07-06T19:34
平板電腦處理google文件的效能如何?
By Franklin
at 2012-07-06T11:49
at 2012-07-06T11:49
GOOGLE日曆同步問題
By Kyle
at 2012-07-06T11:42
at 2012-07-06T11:42
搜尋的數量如何更改
By Mason
at 2012-07-06T11:38
at 2012-07-06T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