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 20" 自換硬碟記錄 - MAC

By Agatha
at 2011-05-16T16:09
at 2011-05-16T16:09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http://bluehero.pixnet.net/blog/post/29132593
其實已經換好一陣子了。我的iMac是上一代20吋螢幕的機型,09年購入,大
約在幾個月前,發現系統越來越頓,研判應該是硬碟快掛了。剛好250G的硬
碟也讓我覺得越來越不夠用,畢竟買了單眼之後,照片佔用的空間越來越多
,我電腦裡的照片大概有兩萬多張了吧,好幾十G的照片,一直想換個更大的
硬碟,然而自行換iMac的硬碟其實非常麻煩,但整台搬去店家換也很麻煩,
而且還要收一筆費用,更有可能沒有幫忙換的服務。
所以最後決定自己換,上網google一下,其實有很多教學文章可看,借了一
組T6螺絲起子加上一個小吸盤,只要有這兩樣工具,就可以拆開iMac了。
買了一顆WD的1TB硬碟,我買的是藍標的,WD的硬碟分黑、藍、綠,綠標是環
保取向,效能不好。黑標是效能取向,但好貴,所以買中間的藍標,效能還
算不錯。其實有錢的話換SSD硬碟更好,開機超快,可惜價格實在太高,而且
容量又小,雖然我有外接硬碟,但我還是習慣把資料存在內裝硬碟裡,外接
硬碟拿來做Time Machine備份碟以及BT碟和一些影片、軟體等較大容量,卻
比較無關緊要的檔案。
首先將iMac平擺在地上,先將底下記憶體插槽的鋁片拆除。
然後將螢幕的玻璃用小吸盤吸起來,表面那片玻璃是用磁鐵吸著的,只要把
吸盤吸再正中間上方那,吸著後往上拔就可以輕鬆把玻璃拿起來。
玻璃拿起來之後,用T6螺絲起子把iMac四周共12顆螺絲轉開,可以拿一張白
紙,把螺絲放上去按照原先的位置順序擺好,這樣鎖回去的時候才不會鎖錯
。轉開之後,由下往上把鋁殼面板掀開,掀開的時候要注意正上方的視訊鏡
頭那有線連接主機,不要太大力整個掀開,不然把線扯斷就糗了。所以由下
往上掀開之後,如畫面那樣,往上翻開就好,不要把整個面板拿掉。
掀開之後就可以看到底下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風扇,灰塵積了頗多,可以趁機
清理一下,夏天快到了,這樣iMac也會比較清涼。
接下來才是最困難的步驟。因為正面不好操作,所以要把iMac轉過來,就是
螢幕上方面對自己,然後把液晶面板往上掀開,掀開的時候要注意面板跟主
機板有兩條線連接,千萬不要一猛力就把面板往上掀,要慢慢掀開一條縫,
然後把兩條線連接處拔開,這樣才能把面板整個往上掀。
液晶面板其實不輕,這樣掀開真的蠻累的,尤其是一個人操作時更是困難,
因為沒人幫忙頂著面板,所以我右手手臂底著面板下方,然後雙手去拔除兩
條線,整個很累。面板掀開之後就可以看到正中央的硬碟,用支架支撐的,
把硬碟的電源線和SATA線移除掉,上面還有一條測溫線,是用膠帶黏著,直
接拔掉。硬碟連同支架拿起來之後,用螺絲起子把支架螺絲轉開,把支架裝
在新的硬碟上,再裝回去,然後一樣把測溫線黏回硬碟,接上線之後即可。
用說得很容易,但實際操作其實很艱難。尤其是一個人換真的很難用,同樣
我得用手臂撐住液晶面板,雙手去拔硬碟,弄得滿身汗,手又很酸,又很怕
把電腦用壞。
裝好硬碟之後,又是一個折磨,因為液晶面板那兩條線很短,所以要接回去
主機板的時候,也是非常辛苦,同樣手臂要撐著面板,雙手只能在液晶面板
和主機板之間的小小夾角中工作,又很怕把線扯斷,光接那兩條線就花了不
少時間。
接著再照原本的樣子,把螢幕放回去,鋁殼蓋上,螺絲鎖上,然後把液晶上
的灰塵清除,再把玻璃面板蓋上,灰塵如果沒清乾淨的話,蓋上玻璃面板就
會有灰塵夾在裡面,所以一定要細心清除。
接下來就是最緊張的時候,如果開機沒畫面就哭哭了。幸好開機之後,順利
偵測新的硬碟。
進到系統安裝畫面,看到了這個1 TB WD硬碟,總算不枉費這麼辛苦忙了一下
午。不過這顆WD硬碟的運轉聲好大,一直發出科科的聲音,又很像肚子餓的
聲音,希望它不要給我壞軌什麼的,我可不想再換一次硬碟....
--
一個人的旅行、美食與生活 http://bluehero.pixnet.net/blog
--
其實已經換好一陣子了。我的iMac是上一代20吋螢幕的機型,09年購入,大
約在幾個月前,發現系統越來越頓,研判應該是硬碟快掛了。剛好250G的硬
碟也讓我覺得越來越不夠用,畢竟買了單眼之後,照片佔用的空間越來越多
,我電腦裡的照片大概有兩萬多張了吧,好幾十G的照片,一直想換個更大的
硬碟,然而自行換iMac的硬碟其實非常麻煩,但整台搬去店家換也很麻煩,
而且還要收一筆費用,更有可能沒有幫忙換的服務。
所以最後決定自己換,上網google一下,其實有很多教學文章可看,借了一
組T6螺絲起子加上一個小吸盤,只要有這兩樣工具,就可以拆開iMac了。
買了一顆WD的1TB硬碟,我買的是藍標的,WD的硬碟分黑、藍、綠,綠標是環
保取向,效能不好。黑標是效能取向,但好貴,所以買中間的藍標,效能還
算不錯。其實有錢的話換SSD硬碟更好,開機超快,可惜價格實在太高,而且
容量又小,雖然我有外接硬碟,但我還是習慣把資料存在內裝硬碟裡,外接
硬碟拿來做Time Machine備份碟以及BT碟和一些影片、軟體等較大容量,卻
比較無關緊要的檔案。
首先將iMac平擺在地上,先將底下記憶體插槽的鋁片拆除。
然後將螢幕的玻璃用小吸盤吸起來,表面那片玻璃是用磁鐵吸著的,只要把
吸盤吸再正中間上方那,吸著後往上拔就可以輕鬆把玻璃拿起來。
玻璃拿起來之後,用T6螺絲起子把iMac四周共12顆螺絲轉開,可以拿一張白
紙,把螺絲放上去按照原先的位置順序擺好,這樣鎖回去的時候才不會鎖錯
。轉開之後,由下往上把鋁殼面板掀開,掀開的時候要注意正上方的視訊鏡
頭那有線連接主機,不要太大力整個掀開,不然把線扯斷就糗了。所以由下
往上掀開之後,如畫面那樣,往上翻開就好,不要把整個面板拿掉。
掀開之後就可以看到底下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風扇,灰塵積了頗多,可以趁機
清理一下,夏天快到了,這樣iMac也會比較清涼。
接下來才是最困難的步驟。因為正面不好操作,所以要把iMac轉過來,就是
螢幕上方面對自己,然後把液晶面板往上掀開,掀開的時候要注意面板跟主
機板有兩條線連接,千萬不要一猛力就把面板往上掀,要慢慢掀開一條縫,
然後把兩條線連接處拔開,這樣才能把面板整個往上掀。
液晶面板其實不輕,這樣掀開真的蠻累的,尤其是一個人操作時更是困難,
因為沒人幫忙頂著面板,所以我右手手臂底著面板下方,然後雙手去拔除兩
條線,整個很累。面板掀開之後就可以看到正中央的硬碟,用支架支撐的,
把硬碟的電源線和SATA線移除掉,上面還有一條測溫線,是用膠帶黏著,直
接拔掉。硬碟連同支架拿起來之後,用螺絲起子把支架螺絲轉開,把支架裝
在新的硬碟上,再裝回去,然後一樣把測溫線黏回硬碟,接上線之後即可。
用說得很容易,但實際操作其實很艱難。尤其是一個人換真的很難用,同樣
我得用手臂撐住液晶面板,雙手去拔硬碟,弄得滿身汗,手又很酸,又很怕
把電腦用壞。
裝好硬碟之後,又是一個折磨,因為液晶面板那兩條線很短,所以要接回去
主機板的時候,也是非常辛苦,同樣手臂要撐著面板,雙手只能在液晶面板
和主機板之間的小小夾角中工作,又很怕把線扯斷,光接那兩條線就花了不
少時間。
接著再照原本的樣子,把螢幕放回去,鋁殼蓋上,螺絲鎖上,然後把液晶上
的灰塵清除,再把玻璃面板蓋上,灰塵如果沒清乾淨的話,蓋上玻璃面板就
會有灰塵夾在裡面,所以一定要細心清除。
接下來就是最緊張的時候,如果開機沒畫面就哭哭了。幸好開機之後,順利
偵測新的硬碟。
進到系統安裝畫面,看到了這個1 TB WD硬碟,總算不枉費這麼辛苦忙了一下
午。不過這顆WD硬碟的運轉聲好大,一直發出科科的聲音,又很像肚子餓的
聲音,希望它不要給我壞軌什麼的,我可不想再換一次硬碟....
--
一個人的旅行、美食與生活 http://bluehero.pixnet.net/blog
--
Tags:
MAC
All Comments

By Regina
at 2011-05-16T20:43
at 2011-05-16T20:43

By Kyle
at 2011-05-19T16:12
at 2011-05-19T16:12

By Tracy
at 2011-05-19T21:32
at 2011-05-19T21:32

By Oscar
at 2011-05-20T02:43
at 2011-05-20T02:43
Related Posts
iChat出問題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5-16T15:48
at 2011-05-16T15:48
Safari 的 錯誤主控台的設定

By Oscar
at 2011-05-16T13:59
at 2011-05-16T13:59
Mac Air進水+尚在保固內..

By Una
at 2011-05-16T12:40
at 2011-05-16T12:40
time machine備份中斷 (外接硬碟自動退出)

By Emily
at 2011-05-16T07:54
at 2011-05-16T07:54
不知道是不是電池膨脹....

By Rae
at 2011-05-16T02:45
at 2011-05-16T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