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box的由來 - Android

By Lauren
at 2014-11-18T02:12
at 2014-11-18T02:12
Table of Contents
先前有人在討論為什麼Google要分化應用程式
明明有了一個Gmail, 幹嘛又生一個Inbox?
現在就來解答.
------------------------------------------------------------------------------
Google 擁有最好的電子郵件服務之一 Gmail,爲何還要推出 Inbox?Gmail 服務的一次
改版引發了Google 內部員工的集體吐槽,設計團隊甚至提出「Google 員工非 Gmail 用
戶」來反擊這些不滿,最後這場風波以 Gmail 團隊開發一款處理大量郵件的應用程式而
平息,這就是 Inbox 誕生的故事。
大約在兩年前,Google 的 Gmail 團隊對電子信箱服務進行了一次大幅度改版,和其他 G
oogle 産品類似,所有新推出的産品都必須先讓內部員工試用,很快有關這次 Gmail 改
版的回饋訊息如雪花般飛到了設計團隊的電子信箱,當然這其中絕對大多數都不是什麽鼓
勵或讚揚的言論,甚至有員工直言設計團隊把 Gmail 毀了,設計師瘋了才會做出這樣的
産品,批評 Gmail 改版的話題彌漫在 Google 公司的每一個角落。
Gamil 設計團隊顯然不會因爲來自內部的反對意見就此否定自己的想法,這次改版删除了
一些用戶使用率不高的功能,設計團隊還在內部論壇上撰文解釋了删除這些功能的原因,
這些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使用率不高的功能恰巧是 Google 工程師最常用的功能,一旦删
除對於工程師來說 Gmail 無異於自斷手脚。
Gmail 的首席設計師甚至還在內部做了一次題爲「你不是用戶!」演講,向內部員工說明
改版的原因和過程,列出了大量用戶資料來證明被删除的功能使用率過低,爲了保持 Gma
il 的簡潔和流暢,設計團隊改版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簡單易用的客戶電子信箱,改版是
針對大多數平均一天收到 5 封郵件的用戶,其中包括一些廣告訊息和無需回覆的郵件。G
oogle 員工平均一天會收到 450 封郵件,絕大多數郵件都必須查閱和回覆,Gmail 的改
版測試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災難。
最終 Gmail 團隊以設計一款新的電子信箱服務來平息這場改版風波,Gmail 信箱針對大
多數用戶進行設計和優化,風格趨於簡潔;Gmail 團隊開始面對需要處理大量郵件的用戶
開發應用程式,兩年後 oogle 全新的獨立信箱服務 Inbox 問市。
原址 http://goo.gl/qSbpG0
------------------------------------------------------------------------------
很明顯, 看完這篇解釋大家都明白兩個應用程式
是為不同的族群所設計出來的.
對於一些非多郵件使用者來說Gmail會是更好的選擇
但有些用戶每日郵件收發量高達百封
而且還是封封必讀的重要信件
在這個層面上, 後者就更適合Inbox了
自動分類的郵件群組, 待辦的重要事項, 延後提醒功能
及處理完畢後的Done, 這些功能相較Gmail之下
能夠讓妳有進度的完成每一個事項
反而如果使用Gmail, 可能在妳閱讀完畢按下返回
你就心裏想著去做別的事而忘記為郵件進行回覆
所以簡單來說兩者的定位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多郵件使用者請左轉Inbox
少郵件使用者請右轉Gmail
--
Sent from my Android
--
明明有了一個Gmail, 幹嘛又生一個Inbox?
現在就來解答.
------------------------------------------------------------------------------
Google 擁有最好的電子郵件服務之一 Gmail,爲何還要推出 Inbox?Gmail 服務的一次
改版引發了Google 內部員工的集體吐槽,設計團隊甚至提出「Google 員工非 Gmail 用
戶」來反擊這些不滿,最後這場風波以 Gmail 團隊開發一款處理大量郵件的應用程式而
平息,這就是 Inbox 誕生的故事。
大約在兩年前,Google 的 Gmail 團隊對電子信箱服務進行了一次大幅度改版,和其他 G
oogle 産品類似,所有新推出的産品都必須先讓內部員工試用,很快有關這次 Gmail 改
版的回饋訊息如雪花般飛到了設計團隊的電子信箱,當然這其中絕對大多數都不是什麽鼓
勵或讚揚的言論,甚至有員工直言設計團隊把 Gmail 毀了,設計師瘋了才會做出這樣的
産品,批評 Gmail 改版的話題彌漫在 Google 公司的每一個角落。
Gamil 設計團隊顯然不會因爲來自內部的反對意見就此否定自己的想法,這次改版删除了
一些用戶使用率不高的功能,設計團隊還在內部論壇上撰文解釋了删除這些功能的原因,
這些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使用率不高的功能恰巧是 Google 工程師最常用的功能,一旦删
除對於工程師來說 Gmail 無異於自斷手脚。
Gmail 的首席設計師甚至還在內部做了一次題爲「你不是用戶!」演講,向內部員工說明
改版的原因和過程,列出了大量用戶資料來證明被删除的功能使用率過低,爲了保持 Gma
il 的簡潔和流暢,設計團隊改版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簡單易用的客戶電子信箱,改版是
針對大多數平均一天收到 5 封郵件的用戶,其中包括一些廣告訊息和無需回覆的郵件。G
oogle 員工平均一天會收到 450 封郵件,絕大多數郵件都必須查閱和回覆,Gmail 的改
版測試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災難。
最終 Gmail 團隊以設計一款新的電子信箱服務來平息這場改版風波,Gmail 信箱針對大
多數用戶進行設計和優化,風格趨於簡潔;Gmail 團隊開始面對需要處理大量郵件的用戶
開發應用程式,兩年後 oogle 全新的獨立信箱服務 Inbox 問市。
原址 http://goo.gl/qSbpG0
------------------------------------------------------------------------------
很明顯, 看完這篇解釋大家都明白兩個應用程式
是為不同的族群所設計出來的.
對於一些非多郵件使用者來說Gmail會是更好的選擇
但有些用戶每日郵件收發量高達百封
而且還是封封必讀的重要信件
在這個層面上, 後者就更適合Inbox了
自動分類的郵件群組, 待辦的重要事項, 延後提醒功能
及處理完畢後的Done, 這些功能相較Gmail之下
能夠讓妳有進度的完成每一個事項
反而如果使用Gmail, 可能在妳閱讀完畢按下返回
你就心裏想著去做別的事而忘記為郵件進行回覆
所以簡單來說兩者的定位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多郵件使用者請左轉Inbox
少郵件使用者請右轉Gmail
--
Sent from my Android
--
Tags:
Android
All Comments

By Puput
at 2014-11-20T20:34
at 2014-11-20T20:34

By Tracy
at 2014-11-25T15:31
at 2014-11-25T15:31

By Faithe
at 2014-11-27T10:55
at 2014-11-27T10:55

By Una
at 2014-12-01T19:43
at 2014-12-01T19:43

By Emily
at 2014-12-04T18:31
at 2014-12-04T18:31

By Hazel
at 2014-12-07T05:23
at 2014-12-07T05:23

By Sarah
at 2014-12-08T13:14
at 2014-12-08T13:14

By Carol
at 2014-12-10T17:22
at 2014-12-10T17:2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4-12-13T23:04
at 2014-12-13T23:04

By Rosalind
at 2014-12-15T10:11
at 2014-12-15T10:11

By Eartha
at 2014-12-15T12:12
at 2014-12-15T12:12

By Callum
at 2014-12-18T13:25
at 2014-12-18T13:25

By Michael
at 2014-12-23T03:30
at 2014-12-23T03:30

By Selena
at 2014-12-28T01:55
at 2014-12-28T01:55

By Edith
at 2014-12-31T21:18
at 2014-12-31T21:18

By Andrew
at 2015-01-03T10:43
at 2015-01-03T10:43

By David
at 2015-01-05T11:31
at 2015-01-05T11:31
Related Posts
usb連線問題請益

By Ida
at 2014-11-17T23:52
at 2014-11-17T23:52
推薦的優化軟體?

By Iris
at 2014-11-17T23:42
at 2014-11-17T23:42
DayCount! 數日子桌面小工具

By Agatha
at 2014-11-17T22:27
at 2014-11-17T22:27
美日韓Android遊戲APK(11.17更新)

By Iris
at 2014-11-17T22:11
at 2014-11-17T22:11
SocialBar - Social Browser

By Heather
at 2014-11-17T21:54
at 2014-11-17T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