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Optane Memory 16GB與32GB測試 - 儲存設備

By Michael
at 2017-04-24T01:14
at 2017-04-24T01:14
Table of Contents
這篇打得會有一點雜亂,因為小編眼睛又快睜不開了
外星科技來了!Intel Optane Memory 16GB與32GB都出現了
http://i.imgur.com/L7PSa2P.jpg
基本上這個是 M.2 B+M key,符合 PCIex2 的規範,至於為什麼不是 x4,你不要問我啊
你要去問intel
神秘的顆粒與神秘的控制器,總之 16GB 的是上面打一顆,32GB 的上面打兩顆
背面沒有任何東東
安裝時記得:
1) 一定要更新到有完整支援 Optane 的 BIOS
2) 不要手賤去調 BIOS 裡面的 ISRT 設定,intel 有軟體自行無痛搞定,假會自己調
BIOS 會像小編一樣繞很多路
3) 一定要 200 系列的板子
4) 據說一定要七代U
5) 只能跟 C 碟搭配,不能加速資料碟,簡單來說它最適合 C 碟是傳統硬碟的人
6) 可以加速 SATA SSD,但是不能加速 PCIe SSD,然後不是很建議加速 SSD,體感差異
幾乎是沒有
7) HDD 的體感加速是有的,尤其是從加速模式跳回傳統模式,會有又回到地獄的感覺
安裝方法還算容易,就先裝 Optane Memory,之後裝上原廠專屬程式,然後重開機,
重開時會跳到神奇的 UEFI 模式去自動調整 BIOS 的設定,之後第一次進 windows 會
顯示「未啟動加速」,啊就給他啟動,啟動之後再 reboot 一次就ok。
那這是 Optane 加速 HDD 碟的測試結果,循序寫入部分畢竟是快取系統,會被終端
裝置 HDD 所設限,讀取部分則是算不錯,不過 PCIe 3.0x2 應該還是會產生些限制。
4K 就飛天了,屌打 HDD 與 SSD。
http://i.imgur.com/lFKikk7.png
http://i.imgur.com/BYG44u2.png
4K IOPS 在讀取部分是怪物級的水準,寫入部分則不受 HDD 的限制,從地上爬的程度
進化到天上飛
http://i.imgur.com/qAUubqx.png
http://i.imgur.com/pSEkP7n.png
後面是一些本板專屬資訊先睹為快部分,Optane 會快取「熱檔」,所以常用應用程式
第二次開啟或執行會變快許多。比如用 nod32 全系統掃描,第一次要 138 秒,第二次
只要 5 秒。
http://i.imgur.com/dR4Xpru.png
http://i.imgur.com/DbywRwq.png
而關掉 Optane 加速,回復到只有傳統硬碟的條件,全系統掃描要 152 秒,表示
Optane 不是只是進行快取而已,它應該有最佳化 SATA I/O 的能力。所以即便在未有
快取熱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加速讀取。
http://i.imgur.com/IMYbvSS.png
那使用 PCMark 做測試,也會發現類似的情況,相同的測試第二次分數會比第一次高
一些。但是若是像 AS SSD 等等硬碟專屬測試,因為傳輸資料幾乎都是亂數產生,
Optane 不會做快取,所以測兩次並不會比較快。
傳統2T HDD,得分5476
http://i.imgur.com/0FGSAeM.png
Optane 16G+2T,得分5676,多了200分
http://i.imgur.com/beFIW5X.png
Optane 16G+2T 第二次測,分數再高一點點,到5688分,用進廢退
http://i.imgur.com/kMa8xxt.png
整理一下 PCMark 8 測試結果列表:
測試條件 Home Acc. Creative Acc. Work Acc. Storage
=====================================================================
2T 5476 8099 5512 2776
Optane 16G+2T 5676 8528 5644 4919
Optane 16G+2T,2nd 5688 8680 5752 4979
大檔傳輸呢?這是用一個 5.7G 的壓縮測試檔從 SSD 複製到加速 HDD 的情況
16GB版本:
http://i.imgur.com/AqP3J7D.png
32GB版本:
http://i.imgur.com/BuSTCjn.png
從進度條來看,寫入緩衝區大概在 2G 左右,超過這個緩衝大小,傳輸速度
就會回到原來 HDD 的連續寫入速度(32GB 的初始速率比較高,所以最後平均值也較高)
(以下都是 16GB 版本的結果)
從 AIDA64 的線性讀取也可以驗證「超過緩衝大小即回復硬碟原有效能」之特性
http://i.imgur.com/TSUmHNo.png
緩衝讀取則是 Optane 自己的加速性能
http://i.imgur.com/IHLpwc3.png
亂數讀取則也是貼近硬碟原有的性能
http://i.imgur.com/48ZFNTg.png
平均存取時間也是貼近於硬碟本身之性能
http://i.imgur.com/CNIcXyP.png
小編心得:
1) 32GB 的明顯比 16GB 的要好用很多
2) 開機進 windows,開程式等等的確有 ssd 的體感
3) nand 會被壓迫,但是不會一下子翻盤
4) 據說 3d xpoint 的長期生產成本是很有優勢的,然後因為它有bit addressable
的特性,所以不會像 nand 一樣長愈大會有愈多瓶頸
5) 實用性嘛......小編同事提點了一點:它適合那些覺得 SSD 不夠安全,資料
救不出的人。啊每天都有人喊著 TLC Pass,然後 SSD 的災情不是沒有。
那這樣的組合其實小編覺得真正適合的是很愛用傳統硬碟保全資料的使用者
那配合 Optane 的話還可以降低傳統硬碟的 I/O 頻率,也算是一種保養啦
如果能配合用在 NAS 或其他 RAID 5/6 系統的快取部分的話,C/P 值應該算是
不錯,也許 Intel 想通了,就會進軍 NAS 市場了也說不一定
有新的資訊、補齊資料,修正錯誤等等應該會同步在本文與開箱文本進行修正
https://goo.gl/cQdi7H
感謝各位撥冗閱讀,^_^m
--
外星科技來了!Intel Optane Memory 16GB與32GB都出現了
http://i.imgur.com/L7PSa2P.jpg
基本上這個是 M.2 B+M key,符合 PCIex2 的規範,至於為什麼不是 x4,你不要問我啊
你要去問intel
神秘的顆粒與神秘的控制器,總之 16GB 的是上面打一顆,32GB 的上面打兩顆
背面沒有任何東東
安裝時記得:
1) 一定要更新到有完整支援 Optane 的 BIOS
2) 不要手賤去調 BIOS 裡面的 ISRT 設定,intel 有軟體自行無痛搞定,假會自己調
BIOS 會像小編一樣繞很多路
3) 一定要 200 系列的板子
4) 據說一定要七代U
5) 只能跟 C 碟搭配,不能加速資料碟,簡單來說它最適合 C 碟是傳統硬碟的人
6) 可以加速 SATA SSD,但是不能加速 PCIe SSD,然後不是很建議加速 SSD,體感差異
幾乎是沒有
7) HDD 的體感加速是有的,尤其是從加速模式跳回傳統模式,會有又回到地獄的感覺
安裝方法還算容易,就先裝 Optane Memory,之後裝上原廠專屬程式,然後重開機,
重開時會跳到神奇的 UEFI 模式去自動調整 BIOS 的設定,之後第一次進 windows 會
顯示「未啟動加速」,啊就給他啟動,啟動之後再 reboot 一次就ok。
那這是 Optane 加速 HDD 碟的測試結果,循序寫入部分畢竟是快取系統,會被終端
裝置 HDD 所設限,讀取部分則是算不錯,不過 PCIe 3.0x2 應該還是會產生些限制。
4K 就飛天了,屌打 HDD 與 SSD。
http://i.imgur.com/lFKikk7.png
http://i.imgur.com/BYG44u2.png
4K IOPS 在讀取部分是怪物級的水準,寫入部分則不受 HDD 的限制,從地上爬的程度
進化到天上飛
http://i.imgur.com/qAUubqx.png
http://i.imgur.com/pSEkP7n.png
後面是一些本板專屬資訊先睹為快部分,Optane 會快取「熱檔」,所以常用應用程式
第二次開啟或執行會變快許多。比如用 nod32 全系統掃描,第一次要 138 秒,第二次
只要 5 秒。
http://i.imgur.com/dR4Xpru.png
http://i.imgur.com/DbywRwq.png
而關掉 Optane 加速,回復到只有傳統硬碟的條件,全系統掃描要 152 秒,表示
Optane 不是只是進行快取而已,它應該有最佳化 SATA I/O 的能力。所以即便在未有
快取熱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加速讀取。
http://i.imgur.com/IMYbvSS.png
那使用 PCMark 做測試,也會發現類似的情況,相同的測試第二次分數會比第一次高
一些。但是若是像 AS SSD 等等硬碟專屬測試,因為傳輸資料幾乎都是亂數產生,
Optane 不會做快取,所以測兩次並不會比較快。
傳統2T HDD,得分5476
http://i.imgur.com/0FGSAeM.png
Optane 16G+2T,得分5676,多了200分
http://i.imgur.com/beFIW5X.png
Optane 16G+2T 第二次測,分數再高一點點,到5688分,用進廢退
http://i.imgur.com/kMa8xxt.png
整理一下 PCMark 8 測試結果列表:
測試條件 Home Acc. Creative Acc. Work Acc. Storage
=====================================================================
2T 5476 8099 5512 2776
Optane 16G+2T 5676 8528 5644 4919
Optane 16G+2T,2nd 5688 8680 5752 4979
大檔傳輸呢?這是用一個 5.7G 的壓縮測試檔從 SSD 複製到加速 HDD 的情況
16GB版本:
http://i.imgur.com/AqP3J7D.png
32GB版本:
http://i.imgur.com/BuSTCjn.png
從進度條來看,寫入緩衝區大概在 2G 左右,超過這個緩衝大小,傳輸速度
就會回到原來 HDD 的連續寫入速度(32GB 的初始速率比較高,所以最後平均值也較高)
(以下都是 16GB 版本的結果)
從 AIDA64 的線性讀取也可以驗證「超過緩衝大小即回復硬碟原有效能」之特性
http://i.imgur.com/TSUmHNo.png
緩衝讀取則是 Optane 自己的加速性能
http://i.imgur.com/IHLpwc3.png
亂數讀取則也是貼近硬碟原有的性能
http://i.imgur.com/48ZFNTg.png
平均存取時間也是貼近於硬碟本身之性能
http://i.imgur.com/CNIcXyP.png
小編心得:
1) 32GB 的明顯比 16GB 的要好用很多
2) 開機進 windows,開程式等等的確有 ssd 的體感
3) nand 會被壓迫,但是不會一下子翻盤
4) 據說 3d xpoint 的長期生產成本是很有優勢的,然後因為它有bit addressable
的特性,所以不會像 nand 一樣長愈大會有愈多瓶頸
5) 實用性嘛......小編同事提點了一點:它適合那些覺得 SSD 不夠安全,資料
救不出的人。啊每天都有人喊著 TLC Pass,然後 SSD 的災情不是沒有。
那這樣的組合其實小編覺得真正適合的是很愛用傳統硬碟保全資料的使用者
那配合 Optane 的話還可以降低傳統硬碟的 I/O 頻率,也算是一種保養啦
如果能配合用在 NAS 或其他 RAID 5/6 系統的快取部分的話,C/P 值應該算是
不錯,也許 Intel 想通了,就會進軍 NAS 市場了也說不一定
有新的資訊、補齊資料,修正錯誤等等應該會同步在本文與開箱文本進行修正
https://goo.gl/cQdi7H
感謝各位撥冗閱讀,^_^m
--
Tags:
儲存設備
All Comments

By Ivy
at 2017-04-27T13:25
at 2017-04-27T13:25

By Olga
at 2017-05-01T18:31
at 2017-05-01T18:31

By Tracy
at 2017-05-06T03:53
at 2017-05-06T03:53

By Jake
at 2017-05-06T14:21
at 2017-05-06T14:21

By Kumar
at 2017-05-09T12:57
at 2017-05-09T12:57

By Andy
at 2017-05-12T10:44
at 2017-05-12T10:44

By Dora
at 2017-05-15T23:57
at 2017-05-15T23:57

By Candice
at 2017-05-20T02:48
at 2017-05-20T02:48

By Mia
at 2017-05-21T20:33
at 2017-05-21T20:33

By Megan
at 2017-05-22T05:40
at 2017-05-22T05:40

By Delia
at 2017-05-22T15:14
at 2017-05-22T15:14

By Gary
at 2017-05-27T09:16
at 2017-05-27T09:16

By Agatha
at 2017-05-29T00:54
at 2017-05-29T00:54

By Jack
at 2017-05-29T16:05
at 2017-05-29T16:05

By Puput
at 2017-05-31T12:26
at 2017-05-31T12:26

By Charlotte
at 2017-06-02T19:22
at 2017-06-02T19:22

By Agatha
at 2017-06-06T14:57
at 2017-06-06T14:57

By Sierra Rose
at 2017-06-09T11:59
at 2017-06-09T11:59

By Damian
at 2017-06-13T16:26
at 2017-06-13T16:26

By Ivy
at 2017-06-16T10:10
at 2017-06-16T10:10

By Michael
at 2017-06-20T18:50
at 2017-06-20T18:50

By Tom
at 2017-06-24T14:12
at 2017-06-24T14:12

By Frederica
at 2017-06-25T16:21
at 2017-06-25T16:21

By Jacob
at 2017-06-29T14:17
at 2017-06-29T14:17

By Cara
at 2017-06-30T01:58
at 2017-06-30T01:58

By Rachel
at 2017-07-04T00:33
at 2017-07-04T00:33

By Caitlin
at 2017-07-04T12:13
at 2017-07-04T12:13

By Suhail Hany
at 2017-07-08T12:45
at 2017-07-08T12:45

By Hedwig
at 2017-07-09T14:10
at 2017-07-09T14:10

By Ingrid
at 2017-07-14T00:33
at 2017-07-14T00:33

By Oscar
at 2017-07-14T05:41
at 2017-07-14T05:41

By Kyle
at 2017-07-14T18:07
at 2017-07-14T18:07

By Thomas
at 2017-07-17T03:05
at 2017-07-17T03:05

By Candice
at 2017-07-18T14:49
at 2017-07-18T14:49

By Zenobia
at 2017-07-23T04:47
at 2017-07-23T04:4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7-27T23:05
at 2017-07-27T23:05

By Hazel
at 2017-08-01T20:35
at 2017-08-01T20:35
Related Posts
win7還原到新硬碟失敗??

By Agnes
at 2017-04-23T22:41
at 2017-04-23T22:41
手機用的otg隨身碟

By Edwina
at 2017-04-23T14:12
at 2017-04-23T14:12
Seagate跟WD 2.5吋4TB選購

By Frederic
at 2017-04-22T22:43
at 2017-04-22T22:43
隨身碟重灌格式問題

By Rosalind
at 2017-04-22T16:45
at 2017-04-22T16:45
momo Seagate 4TB ST4000DM000 3599

By Gary
at 2017-04-22T12:49
at 2017-04-22T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