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砍站 (整顆硬碟拷到PC) - iOS

By Skylar Davis
at 2014-07-30T21:37
at 2014-07-30T21:37
Table of Contents
本方法僅適用於 已 JB 的 iOS
----
前言: (不想看廢話的請直接往下看)
最近因為要把升級到 7.1.2 pangu JB
自從JB以來,因為是第一次升級,稍微爬一下文知道升級後會本所有資料都清掉
一些重要的資料夾都有備份了,但難免有漏網之魚
對我來說,直正的備份= 把 / 根目錄以下的所有東西整個搬過去
這樣連蟑螂跳蚤都不會漏了 :p
先說說我嘗試了幾個失敗的方法
1. 我買來一台 100多塊錢的 SD 讀卡機,但跟本不能用,失敗 !!
2. 用 wifi + ssh + rsync
rsync -av root@iphone1:/ backup/
每十幾分鐘就會斷線一次, 失敗 !!
3. 使用 iExplorer
速度像 烏龜一樣,放棄 !!
=============== 廢話分格線 =====================
這邊會用到大量的 Unix-like 指令,不熟悉的朋友,請移駕 Linux板挖寶...
以下指令都是用 root 執行 ,用putty ssh連過去
法1:
假如你的 /private/var 還有 50% 以上的可用空間
比較簡單, 把 / 整個 tarball 起來
mkdir -p /private/var/backup
cd /private/var/backup
tar --exclude=/private/var/backup -cf backup.tar /
之後再想辦法把 backup.tar copy 到 PC
以下方法給小容量的用戶 (像我 /private/var 可用空間不到 3GB QQ)
摸索了好久才摸出的方法
法2:
tar 出來的 tarball 直接透過 wifi 傳到 PC
Cydia 裝 netcat , nc指令
Windows 在google 找 netcat + win32 安裝 nc.exe
最方便的方法 把 nc.exe 丟到 c:\Windows\System32\
在 iDevice 打
tar cvf - / | nc -vvcl -p 1234
nc lissen 1234 port
tar 出來的資料丟給 nc
在 windows 打
nc -vv iDevice的IP 1234 > backup.tar
實測傳輸速度(iphone4) 約 1 MiB/s
10 GiB 的資料約需 2.8 小時
但wifi不能斷訊 ! 好處是一次就完成
法3:
iDevice 先接到 itunes
把 tarball 分割 ,透過 itunes 傳到 PC
我把 tarball 傳到 Adobe Reader 的 itunes 資料夾
找出 Adobe Reader 的 itunes 資料夾
find /var/mobile/Applications/ -iname '*adobe*.app'
會看到
/var/mobile/Applications/xxxx-xxxx-xxxx/Adobe Reader.app
因為我的 /private/var 剩不到 3G ,我把 tarball 分割成 1G
tar cvf - / | split -a 2 -b 1G -d - /var/mobile/Applications/xxxx-xxxx-xxxx/Documents/backup.tar.
之後 itunes app 資料夾就會看到 backup.tar.00 backup.tar.01 backup.tar.02 ....
如果 iDevice 空間不多,隨時打 df -h 看硬碟空間 (在另一個視窗)
Use% 到 97% 98% 時趕快按 Ctrl + Z 暫停 tar & split 作業
等 itunes 下載完幾個 backup.tar.xxx 後再把它刪除,釋出空間
剛剛 Ctrl + Z 的地方,再打 fg 恢復作業
(
就這樣 tar & split 一直重覆 Ctrl+Z , fg
itunes 一直重覆 下載、刪除
)
實測 傳輸速度 約 10MiB/s
10 GiB 資料大約 20分就可拷完
呼打完了,大概就這些吧
--
----
前言: (不想看廢話的請直接往下看)
最近因為要把升級到 7.1.2 pangu JB
自從JB以來,因為是第一次升級,稍微爬一下文知道升級後會本所有資料都清掉
一些重要的資料夾都有備份了,但難免有漏網之魚
對我來說,直正的備份= 把 / 根目錄以下的所有東西整個搬過去
這樣連蟑螂跳蚤都不會漏了 :p
先說說我嘗試了幾個失敗的方法
1. 我買來一台 100多塊錢的 SD 讀卡機,但跟本不能用,失敗 !!
2. 用 wifi + ssh + rsync
rsync -av root@iphone1:/ backup/
每十幾分鐘就會斷線一次, 失敗 !!
3. 使用 iExplorer
速度像 烏龜一樣,放棄 !!
=============== 廢話分格線 =====================
這邊會用到大量的 Unix-like 指令,不熟悉的朋友,請移駕 Linux板挖寶...
以下指令都是用 root 執行 ,用putty ssh連過去
法1:
假如你的 /private/var 還有 50% 以上的可用空間
比較簡單, 把 / 整個 tarball 起來
mkdir -p /private/var/backup
cd /private/var/backup
tar --exclude=/private/var/backup -cf backup.tar /
之後再想辦法把 backup.tar copy 到 PC
以下方法給小容量的用戶 (像我 /private/var 可用空間不到 3GB QQ)
摸索了好久才摸出的方法
法2:
tar 出來的 tarball 直接透過 wifi 傳到 PC
Cydia 裝 netcat , nc指令
Windows 在google 找 netcat + win32 安裝 nc.exe
最方便的方法 把 nc.exe 丟到 c:\Windows\System32\
在 iDevice 打
tar cvf - / | nc -vvcl -p 1234
nc lissen 1234 port
tar 出來的資料丟給 nc
在 windows 打
nc -vv iDevice的IP 1234 > backup.tar
實測傳輸速度(iphone4) 約 1 MiB/s
10 GiB 的資料約需 2.8 小時
但wifi不能斷訊 ! 好處是一次就完成
法3:
iDevice 先接到 itunes
把 tarball 分割 ,透過 itunes 傳到 PC
我把 tarball 傳到 Adobe Reader 的 itunes 資料夾
找出 Adobe Reader 的 itunes 資料夾
find /var/mobile/Applications/ -iname '*adobe*.app'
會看到
/var/mobile/Applications/xxxx-xxxx-xxxx/Adobe Reader.app
因為我的 /private/var 剩不到 3G ,我把 tarball 分割成 1G
tar cvf - / | split -a 2 -b 1G -d - /var/mobile/Applications/xxxx-xxxx-xxxx/Documents/backup.tar.
之後 itunes app 資料夾就會看到 backup.tar.00 backup.tar.01 backup.tar.02 ....
如果 iDevice 空間不多,隨時打 df -h 看硬碟空間 (在另一個視窗)
Use% 到 97% 98% 時趕快按 Ctrl + Z 暫停 tar & split 作業
等 itunes 下載完幾個 backup.tar.xxx 後再把它刪除,釋出空間
剛剛 Ctrl + Z 的地方,再打 fg 恢復作業
(
就這樣 tar & split 一直重覆 Ctrl+Z , fg
itunes 一直重覆 下載、刪除
)
實測 傳輸速度 約 10MiB/s
10 GiB 資料大約 20分就可拷完
呼打完了,大概就這些吧
--
Tags:
iOS
All Comments

By Xanthe
at 2014-07-31T17:11
at 2014-07-31T17:11

By Daph Bay
at 2014-08-01T15:24
at 2014-08-01T15:24

By Zanna
at 2014-08-03T18:47
at 2014-08-03T18:47

By Joe
at 2014-08-06T17:15
at 2014-08-06T17:15
Related Posts
螢幕上方出現白格子

By Robert
at 2014-07-30T19:37
at 2014-07-30T19:37
童話小幫手

By Poppy
at 2014-07-30T19:08
at 2014-07-30T19:08
電源鍵召回後的保固

By Callum
at 2014-07-30T18:44
at 2014-07-30T18:44
low memory

By Queena
at 2014-07-30T18:09
at 2014-07-30T18:09
Ios 7.1.1 充電圖示問題

By Catherine
at 2014-07-30T16:56
at 2014-07-30T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