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宣佈開放 CUDA 原始碼 - 3C

By Ula
at 2011-12-14T21:55
at 2011-12-14T21:5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jackblack (Hsien)》之銘言:
: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 AMD 最近在 OpenCL 的開源方面動作帶來的壓力,NVIDIA 宣佈開放旗
: 下的通用 GPU 運算 CUDA 編譯器原始碼。
: 在 GTC Asia 上 NVIDIA 宣佈將其通用圖形處理器運算技術的 CUDA 的編譯器開源(尚未
: 明確表示將採何種開源協定),從而允許軟體廠商將 CUDA 程式移植到其他非 NVIDIA 設
: 備上。業界推測此舉可能是由於很多軟體廠商受到來自客戶方面的壓力,要求將遷移到更
: 加開放的高性能運算平臺比如 OpenCL 上。
: 此外 NVIDIA 還宣佈將和大學建立 CUDA 教育中心,在學生中傳播平行運算的技術。
: 來源:
: http://goo.gl/V9u8e
: http://linuxtoy.org/archives/nvidia-open-sourced-cuda.html
[當日沒有查證原始消息 重寫]
其實CUDA的compiler兩年前就Open Source一半了.大概是這樣
CUDA-->WHIRL-->CGIR-->ptx
兩年前12月Open Source的是後半段(編譯器相關領域中 稱為backend的部分)
CGIR-->ptx的部分,至於CUDA-->WHIRL這邊並沒有Open Source,而且它也不是
用整套Open64做出來,是另外一家商業公司(忘了誰....)完成的.
但是沒關係,早期的CUDA compiler為了debug方便,
下個參數就會把WHIRL印出來給你.所以就算沒有Open Source,
會維護Open64的人都有辦法自己做CUDA to WHIRL,或者是抄一下變成
OpenCL to WHIRL之類的
題外話不說,CGIR-->ptx把它Open Source,有甚麼好處?就是可以吸取一些
免費的人力來幫他的性能更為加強...但我看放了這麼久,好像沒有人在幫忙改.
如果說幫忙移植後端在其他硬體上的話,也是兩年前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但沒有人改.
[正文開始]
但現在不同,新聞中要Open Source的CUDA,不像是以前基於Open64,而是基於
LLVM,相對於影響力還很小的Open Source(要寫信去申請才有而非
GPL/BSD),重點是nVidia把CUDA轉移到LLVM上這件事情,有甚麼好處呢?
LLVM是Apple主推的編譯器,所以目前的MacOC,未來的iOS,未來的Android
以及其他手持裝置,基本上只有LLVM的份沒有Open64的份,所以CUDA轉用
LLVM的主要目標是打入這些市場,也等於是繼續全面向OpenCL開戰
簡單說,以後會在更多有OpenCL的平台,看到CUDA參一腳.
至於CUDA原有的高性能計算平台會不會換,OpenCL有沒有辦法
進入...我認為短期內還不會.
對一般的程式開發者有沒有甚麼差別呢....?看來差異是很小,
你會CUDA與法你就會OpenCL語法,反之也一樣.我建議順便研究
OpenMP和OpenAAC這兩套也是相似的語法.
順便推銷一下,12/21日於交大有OpenCL的研討會,主講者
AMD - 朱子青 博士(也是Itanium Compiler的主要發展者之一),
有興趣者可以在12/19日前到
http://esw.cs.nthu.edu.tw/
報名
--
: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 AMD 最近在 OpenCL 的開源方面動作帶來的壓力,NVIDIA 宣佈開放旗
: 下的通用 GPU 運算 CUDA 編譯器原始碼。
: 在 GTC Asia 上 NVIDIA 宣佈將其通用圖形處理器運算技術的 CUDA 的編譯器開源(尚未
: 明確表示將採何種開源協定),從而允許軟體廠商將 CUDA 程式移植到其他非 NVIDIA 設
: 備上。業界推測此舉可能是由於很多軟體廠商受到來自客戶方面的壓力,要求將遷移到更
: 加開放的高性能運算平臺比如 OpenCL 上。
: 此外 NVIDIA 還宣佈將和大學建立 CUDA 教育中心,在學生中傳播平行運算的技術。
: 來源:
: http://goo.gl/V9u8e
: http://linuxtoy.org/archives/nvidia-open-sourced-cuda.html
[當日沒有查證原始消息 重寫]
其實CUDA的compiler兩年前就Open Source一半了.大概是這樣
CUDA-->WHIRL-->CGIR-->ptx
兩年前12月Open Source的是後半段(編譯器相關領域中 稱為backend的部分)
CGIR-->ptx的部分,至於CUDA-->WHIRL這邊並沒有Open Source,而且它也不是
用整套Open64做出來,是另外一家商業公司(忘了誰....)完成的.
但是沒關係,早期的CUDA compiler為了debug方便,
下個參數就會把WHIRL印出來給你.所以就算沒有Open Source,
會維護Open64的人都有辦法自己做CUDA to WHIRL,或者是抄一下變成
OpenCL to WHIRL之類的
題外話不說,CGIR-->ptx把它Open Source,有甚麼好處?就是可以吸取一些
免費的人力來幫他的性能更為加強...但我看放了這麼久,好像沒有人在幫忙改.
如果說幫忙移植後端在其他硬體上的話,也是兩年前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但沒有人改.
[正文開始]
但現在不同,新聞中要Open Source的CUDA,不像是以前基於Open64,而是基於
LLVM,相對於影響力還很小的Open Source(要寫信去申請才有而非
GPL/BSD),重點是nVidia把CUDA轉移到LLVM上這件事情,有甚麼好處呢?
LLVM是Apple主推的編譯器,所以目前的MacOC,未來的iOS,未來的Android
以及其他手持裝置,基本上只有LLVM的份沒有Open64的份,所以CUDA轉用
LLVM的主要目標是打入這些市場,也等於是繼續全面向OpenCL開戰
簡單說,以後會在更多有OpenCL的平台,看到CUDA參一腳.
至於CUDA原有的高性能計算平台會不會換,OpenCL有沒有辦法
進入...我認為短期內還不會.
對一般的程式開發者有沒有甚麼差別呢....?看來差異是很小,
你會CUDA與法你就會OpenCL語法,反之也一樣.我建議順便研究
OpenMP和OpenAAC這兩套也是相似的語法.
順便推銷一下,12/21日於交大有OpenCL的研討會,主講者
AMD - 朱子青 博士(也是Itanium Compiler的主要發展者之一),
有興趣者可以在12/19日前到
http://esw.cs.nthu.edu.tw/
報名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Daniel
at 2011-12-19T17:39
at 2011-12-19T17:39

By Cara
at 2011-12-21T00:43
at 2011-12-21T00:43

By Rachel
at 2011-12-21T17:46
at 2011-12-21T17:46

By Quanna
at 2011-12-23T11:07
at 2011-12-23T11:07

By Ida
at 2011-12-24T12:54
at 2011-12-24T12:54

By Hardy
at 2011-12-26T00:32
at 2011-12-26T00:32

By Adele
at 2011-12-26T18:35
at 2011-12-26T18:35

By Margaret
at 2011-12-26T20:46
at 2011-12-26T20:46

By Agnes
at 2011-12-31T19:30
at 2011-12-31T19:30

By Freda
at 2012-01-02T23:12
at 2012-01-02T23:12

By Jacky
at 2012-01-06T01:09
at 2012-01-06T01:09

By Jacky
at 2012-01-08T20:16
at 2012-01-08T20:16

By Wallis
at 2012-01-11T12:37
at 2012-01-11T12:37

By Quanna
at 2012-01-12T14:25
at 2012-01-12T14:25

By Poppy
at 2012-01-15T05:20
at 2012-01-15T05:20

By Vanessa
at 2012-01-18T12:54
at 2012-01-18T12:54

By Olivia
at 2012-01-20T00:26
at 2012-01-20T00:26

By Selena
at 2012-01-24T08:37
at 2012-01-24T08:37

By Joe
at 2012-01-27T03:59
at 2012-01-27T03:59

By Harry
at 2012-01-30T06:18
at 2012-01-30T06:18

By Freda
at 2012-02-01T04:18
at 2012-02-01T04:18

By Mason
at 2012-02-01T22:30
at 2012-02-01T22:30

By Rachel
at 2012-02-03T03:44
at 2012-02-03T03:44

By Mary
at 2012-02-04T01:15
at 2012-02-04T01:15
Related Posts
MSI & Sapphire6770V.S.MSI GTX550Ti+BF3

By Skylar Davis
at 2011-12-14T19:23
at 2011-12-14T19:23
Facebook 使用情形研究,抽小7禮卷與p幣 (已截止)

By Cara
at 2011-12-14T16:51
at 2011-12-14T16:51
無線AP橋接器

By Audriana
at 2011-12-14T01:49
at 2011-12-14T01:49
連線問題 急!!!!~

By Aaliyah
at 2011-12-13T22:43
at 2011-12-13T22:43
光纖

By Aaliyah
at 2011-12-13T19:00
at 2011-12-13T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