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Z Trion 150 480GB 耐久測試開始 - 3C

By Kama
at 2016-06-30T15:56
at 2016-06-30T15:56
Table of Contents
RX480之亂,來點不一樣der (?)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blog/?p=6121&page=2
--
繼前一段時間對 TR150 的寫入耐久初步測試之後,下一步即是完成當初設定的目標,讓
總寫入量達到超過整個 TR150 系列所設定的最大表定 TBW - 240TBW。
測試的方式維持相同,使用了 Anvil Storage Test 內建的耐久性工具,以非可壓縮資料
不斷的寫入,從 5/1 開始進行,直到 5/17 日結束,寫入量 93TB,總寫入量來到
8089217*32MB,約 246TB 左右的寫入量,恰巧超過了 240TB 的數值;不算進寫入放大
等因素去粗略估算 PE 大約是在 500 左右。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endurostop.JPG
測試結束之後使用一次 Trim 指令,重新開機進入系統以後 idle 一分鐘然後進行
HDTUNE 的全盤測試:
稍微給了多一點待機時間讓 SLC Buffer 重整以後,數據比前次的測試漂亮了,也能看的
出這兩次的測試其實性能都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hdtr.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hdtw.JPG
資料完整性的部分,採用的是同一組 Sample,大小 4GB;然後分階段不斷的複製到把硬
碟填滿,每次階段複製完成之後機器不關機持續 idle 數日後再寫入一個段落。最後再以
MD5 HASH 來比對資料正確性。分階段的原因主要順便觀察舊檔案是否有掉速的問題,且
拉長使用時間出現的 HASH 結果會比較正確一些,但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整個測試的時間會
拉的很長。
TR 150 內的資料 Hash 值,並與原始檔案對比:數值完全相同。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hash.JPG
SSD Read test 讀取測試圖表:可以看到舊檔案同樣出現了一部分掉速的狀況,但性能還
是處於高點。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ssdread.png
經過了幾次掃瞄、讀取、或是外部加入檔案再行刪除以後等操作,換一套同樣是進行檔案
讀取測試的軟體來進行交叉測試,控制器內的 SmartRefresh 機能再次將讀取速度帶回到
了比較平均的水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fbench.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fbenres.png
TR150 的確是有著不俗的表現,就算來到了 960GB 版本所設定的 240TB 關卡,性能上也
沒有衰退的跡象。
不過可惜的是個人手上的測試可能到此得先中止,除了耐性以及測試資
源的分配下,在缺乏 hotplate 老化這個相當重要的輔助,工具要以正常使用完整地進行
老化測試就得花上很多的時間;
以現有的數據,加上中國媒測以小容量版本能達到 2000PE 這個等級的耐久來說,
手上的 480GB 需要達到類似的程度可能需要一年時間甚至更多,
多方考量之下只能中斷測試以現有的進度作收,
但 TR150 也以這樣的表現應該給了不少人不錯的印象,以入門家用環境可用的容量版本
也許能從推薦的 480GB 下修至 240G,
但大量使用的環境當然還是推薦使用 480GB 版本來享有足夠的 pSLC Buffer 空間與更多
的耐久寬容度。
--
輸給耐性跟電費惹 QQ QQ
--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blog/?p=6121&page=2
--
繼前一段時間對 TR150 的寫入耐久初步測試之後,下一步即是完成當初設定的目標,讓
總寫入量達到超過整個 TR150 系列所設定的最大表定 TBW - 240TBW。
測試的方式維持相同,使用了 Anvil Storage Test 內建的耐久性工具,以非可壓縮資料
不斷的寫入,從 5/1 開始進行,直到 5/17 日結束,寫入量 93TB,總寫入量來到
8089217*32MB,約 246TB 左右的寫入量,恰巧超過了 240TB 的數值;不算進寫入放大
等因素去粗略估算 PE 大約是在 500 左右。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endurostop.JPG
測試結束之後使用一次 Trim 指令,重新開機進入系統以後 idle 一分鐘然後進行
HDTUNE 的全盤測試:
稍微給了多一點待機時間讓 SLC Buffer 重整以後,數據比前次的測試漂亮了,也能看的
出這兩次的測試其實性能都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hdtr.JPG
資料完整性的部分,採用的是同一組 Sample,大小 4GB;然後分階段不斷的複製到把硬
碟填滿,每次階段複製完成之後機器不關機持續 idle 數日後再寫入一個段落。最後再以
MD5 HASH 來比對資料正確性。分階段的原因主要順便觀察舊檔案是否有掉速的問題,且
拉長使用時間出現的 HASH 結果會比較正確一些,但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整個測試的時間會
拉的很長。
TR 150 內的資料 Hash 值,並與原始檔案對比:數值完全相同。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hash.JPG
SSD Read test 讀取測試圖表:可以看到舊檔案同樣出現了一部分掉速的狀況,但性能還
是處於高點。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ssdread.png

經過了幾次掃瞄、讀取、或是外部加入檔案再行刪除以後等操作,換一套同樣是進行檔案
讀取測試的軟體來進行交叉測試,控制器內的 SmartRefresh 機能再次將讀取速度帶回到
了比較平均的水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tr150enduro/246t/fbench.JPG

TR150 的確是有著不俗的表現,就算來到了 960GB 版本所設定的 240TB 關卡,性能上也
沒有衰退的跡象。
不過可惜的是個人手上的測試可能到此得先中止,除了耐性以及測試資
源的分配下,在缺乏 hotplate 老化這個相當重要的輔助,工具要以正常使用完整地進行
老化測試就得花上很多的時間;
以現有的數據,加上中國媒測以小容量版本能達到 2000PE 這個等級的耐久來說,
手上的 480GB 需要達到類似的程度可能需要一年時間甚至更多,
多方考量之下只能中斷測試以現有的進度作收,
但 TR150 也以這樣的表現應該給了不少人不錯的印象,以入門家用環境可用的容量版本
也許能從推薦的 480GB 下修至 240G,
但大量使用的環境當然還是推薦使用 480GB 版本來享有足夠的 pSLC Buffer 空間與更多
的耐久寬容度。
--
輸給耐性跟電費惹 QQ QQ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Joseph
at 2016-06-30T18:20
at 2016-06-30T18:20

By Robert
at 2016-07-02T10:27
at 2016-07-02T10:27

By Zenobia
at 2016-07-03T15:05
at 2016-07-03T15:05

By Jacob
at 2016-07-07T06:04
at 2016-07-07T06:04

By Sarah
at 2016-07-12T01:33
at 2016-07-12T01:33

By Eartha
at 2016-07-14T02:16
at 2016-07-14T02:16

By Audriana
at 2016-07-14T10:21
at 2016-07-14T10:21

By Olga
at 2016-07-18T22:26
at 2016-07-18T22:26

By Olga
at 2016-07-23T00:44
at 2016-07-23T00:44

By Charlie
at 2016-07-25T05:03
at 2016-07-25T05:03

By John
at 2016-07-26T23:32
at 2016-07-26T23:32

By Victoria
at 2016-07-31T06:20
at 2016-07-31T06:20

By Poppy
at 2016-07-31T16:18
at 2016-07-31T16:18

By Kyle
at 2016-08-01T18:44
at 2016-08-01T18:44

By Rachel
at 2016-08-03T21:29
at 2016-08-03T21:29

By Catherine
at 2016-08-08T18:57
at 2016-08-08T18:57

By Vanessa
at 2016-08-12T02:12
at 2016-08-12T02:12

By Isla
at 2016-08-13T10:47
at 2016-08-13T10:47

By James
at 2016-08-16T14:55
at 2016-08-16T14:55

By Blanche
at 2016-08-18T09:04
at 2016-08-18T09:04

By Ida
at 2016-08-22T11:03
at 2016-08-22T11:03

By Mason
at 2016-08-27T08:32
at 2016-08-27T08:32

By Valerie
at 2016-08-31T11:17
at 2016-08-31T11:17

By Quanna
at 2016-09-01T18:59
at 2016-09-01T18:59

By Erin
at 2016-09-05T16:24
at 2016-09-05T16:24

By Oliver
at 2016-09-08T20:30
at 2016-09-08T20:30

By Ophelia
at 2016-09-11T23:01
at 2016-09-11T23:01

By Andrew
at 2016-09-13T17:17
at 2016-09-13T17:17

By Suhail Hany
at 2016-09-18T00:45
at 2016-09-18T00:45

By Gary
at 2016-09-22T18:08
at 2016-09-22T18:08

By Queena
at 2016-09-24T03:39
at 2016-09-24T03:39

By Oscar
at 2016-09-27T01:30
at 2016-09-27T01:30
Related Posts
RX470 RX460發售日期?

By Mia
at 2016-06-30T15:46
at 2016-06-30T15:46
20K 不含顯卡 關於主機板選擇

By Suhail Hany
at 2016-06-30T15:45
at 2016-06-30T15:45
RX480公版爆出溢吃電 PCIE抽電峰值155w

By Olga
at 2016-06-30T15:41
at 2016-06-30T15:41
20k文書修圖itx機

By Adele
at 2016-06-30T15:16
at 2016-06-30T15:16
msi 跟 ASUS的 RX480 公版價格

By Hardy
at 2016-06-30T15:06
at 2016-06-30T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