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hiba OCZ RD400 1TB SSD 開箱測試 - 3C

By Callum
at 2016-09-07T14:55
at 2016-09-07T14:55
Table of Contents
blog ver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blog/?p=6496
--
Toshiba OCZ 官方提出的簡報對比:RD400 自然是站在目前消費市場頂點的產品,提供了
五年 AWP 保固,另外容量的選擇也是相當齊全,最小 128GB、最大可達 1TB 整。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compar.JPG
與各家 NVMe 產品比較以及 RD400 不同容量規格的比較:可以看到除了沒有 U.2 規格以
外,其他規格都是相當不錯的。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compar_02.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compar_03.JPG
MSRP的部分:RD400 提供了是否具有 AIC 轉卡有無的兩種 SKU,價差約在 20 美金,但
從附加功能,散熱等考量來看,直接購買 AIC 版本是比較合宜的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MSRP.jpg
產品外盒:羅列 RD400 各式特色以及基本規格。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1.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2.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3.JPG
配件部分:AIC 版本除了標配的全高檔版,也贈送半高的檔版可供不同的配置更換。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4.JPG
本體一覽:RD400 本身是 M.2 Form Factor,AIC 上備有獨立的 D2D 穩壓模組將 12V 轉
換為 3.3V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5.JPG
AIC 電路:Step-Down 轉換使用的是 MPQ8632 晶片,另外具有 Power、讀取狀態指示
LED 燈。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6.JPG
RD400 本體規格為 2280, AIC 最高可支援到 22110 的尺寸: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7.JPG
AIC 與 RD400 本體間在主控的位置間以導熱貼連接輔助散熱: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8.JPG
電路板背面:在主控導熱貼位置具有輔助排熱的 via 導孔。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1.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9.JPG
去除 RD400 貼紙:可以看到 RD400 使用 Toshiba TC58NCP070GSB 八通道控制器,依照
慣例來看,實際上可能是客製版本的 Phison PS5007-E NVMe 控制器。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2.JPG
顆粒部分則是同樣來自於 Toshiba,15nm MLC TH58TFT1JFLBAEG 256GB 封裝,推測可能
是 16CE 產品,詳細情形 Toshiba 並沒有太多公布。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3.JPG
快取記憶體為三星 1GB DDR3-1600 顆粒: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4.JPG
RD400 背面一覽:上為 256 GB 容量款式,下為本次測試的 1TB,1TB 款式在背面也放置
了兩顆 NAND FLASH 來達到所需容量。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5.JPG
256GB的 RD400 使用的顆粒型號則不同,使用 TH58TFT0JFLBAEF 為 8CE 配置: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6.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7.JPG
實際上機一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8.JPG
首先來看看專屬工具 OCZ SSD Utility ,新版也已經支援 RD400 的資訊讀取,此外由於
RD400 有提供自有 Driver,因此OCZ SSD Utility 也可以針對驅動的版本進行檢測: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1.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2.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3.JPG
針對了 NVMe 產品,也提供了 NVMe 用的格式化功能,當然包含了 Secure Erase 機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5.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6.JPG
另外在報錯的部分,也針對了 SMART 數值較有異常的部分來提醒 USER:如圖中的
ARC100 因為曾經使用了有問題的 SATA 線材造成 CRC ERROR 升高,因此在 Alert 中提
醒了 bus 傳輸錯誤率偏高: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7.JPG
其他的功能也在逐漸完善,未來應該也能看到中文本地化的翻譯: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8.JPG
測試的部分,使用幾種常用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性能測試,另外使用了 IOMETER、PCMARK
命令列來進行耐久測試,使用 Intel X99 平台以及 Windows 10 來當作這次測試的基準
平台,另外由於 RD400 已經備有 AIC,因此直接將其插於直通 CPU 的 PCIe X16 插槽,
而非主版上的 PCIe 3.0 X4 M.2。
由於 Windows 10 已經自帶標準 NVMe 驅動,另外 OCZ 也提供了 RD400 專用的 NVMe
Drive,因此在開始測試之前先針對兩種驅動的差異做簡單比較來決定測試將使用何種驅
動。
Stock Driver: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tockdrv.JPG
Toshiba OCZ 專屬驅動: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oczdrv.JPG
性能上有著不少差距,因此測試以專屬驅動作為使用的測試條件;實際上的測試結果,會
依平台、環境的設定不同而有所出入,測試僅供參考是否偏離廠商標稱數值太遠。
Crystal Disk Info已能正確顯示資訊:IDLE 狀態內建 DTS 測得為 50度左右,溫度略高
。另外可以知道 RD400 預設並沒有配置 OP 空間,但可以透過 SSD Utility 進行設定。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i.JPG
使用非壓縮樣本的 AS SSD Bench: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sssd.JPG
CrystalDiskMark: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m.JPG
OS碟狀態下的 CrystalDiskMark: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mos.JPG
ATTO Bench: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tto.JPG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定的環境為 46% (Application)。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nv.JPG
AJA STSTEM TEST:模擬影像串流檔的讀寫環境,測試樣本為 1GB、4GB。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ja1g.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ja4g.JPG
HDTUNE :進行全盤讀寫來表現控制器在連續讀寫下的速度曲線。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hdtr.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hdtw.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hdtextra.JPG
PCMARK 7、PCMARK 8:這兩款則是模擬日常使用的綜合性能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7.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JPG
作為 OS 碟狀態下的 PCMARK 7、PCMARK 8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7os.JPG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os.JPG
Diskmark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dm.JPG
TxBench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tx.JPG
IO Meter 進行 4K 12小時耐久以及混合負載測試,圖表以早先 VT180 480GB 數據作為比
較基準。
Mixed loading 混合測試設定了多種不同條件,分別有大檔純寫入的RAMP、8KB 67%讀取
的 Database、大小檔混合 80% 讀取量的 Fileserver、8KB 80% 讀取的 Workstation,
以及大小檔混合但純讀取的 Web Server 等各種條件,每種測試將進行三次,。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mixload.jpg
12小時耐久是設定為 4K 隨機寫入 12個小時,針對寫入 IOPs 進行測試,考驗長時間使
用下的耐久性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4K12HRSenduro.jpg
PCMARK 8 Storage Consistency Test,相當完整的提供了劣化、穩定、回復三種態的測
試,測試的方法則是執行不同程度的負載PLAYBACK如 Photoshop、BF、WOW 等多種
WORKLOAD,先進行衰退,而後進行穩態的寫入,最後則是回復態,每次測試會前會先閒
置 5 分鐘讓控制器開始進行後台 GC,來得到性能回復的表現。
在圖表中,將會顯示不同狀態下的平均頻寬,另外挑選 Photoshop Heavy 負載的頻寬表
現製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cons.jpg
同時附上 AHCI SATA SSD 代表 VT180 的測試結果供比對用: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consVS.jpg
最後是目前 NVMe SSD User 普遍蠻在意的溫度表現,由於目前NVMe 控制器普遍溫度較高
,而且在M.2 Form Factor 布局之下為了安裝的相容性通常也可能不會有散熱片。因此在
溫度方面,使用 Crysral Disk Mark 進行九次的全測試,記錄下 DTS 得到溫度資料,另
外使用 FLIR 熱成像相機來進行溫度分度的檢驗。測試時的環境室溫為 31 度。
待機時的 DTS 資料為 49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idletemp.JPG
測試過程的溫度變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temp.jpg
待機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60.8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idle.jpg
全速運轉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78.9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load.jpg
AIC 背面熱成像:約 57 度,導熱墊的確起了效果導到PCB上,但沒有大面積鋪銅強化效
果倒是有些可惜。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loadback.jpg
NVMe SSD 比起 AHCI SSD 很顯然地帶來了更多的性能成長,最高頻寬與 Latency 上都有
著極大的提升,讓向來是電腦使用體驗瓶頸的 I/O 進一步解放,對於性能永遠不會滿足
的高階使用者,絕對是眼下最想入手的產品之一。
而作為 Toshiba OCZ 投入 NVMe 戰場的第一彈作品,RD400 的確也展示出了足夠強的身
價,從 NAND、控制器與專屬驅動,乃至於 AWP 保固來綜合考量,都展現出 Toshiba 與
OCZ 資源整合之後的一條龍優勢。在推出之後,Toshiba OCZ 也正式完善了現有的 SSD
產品線,照顧到了入門乃至於高階、狂熱玩家等不同的需求。
不過在測試過程中,發現了在 IOMeter 的高壓寫入下面,出現了相當反常的現象,滿盤
4K 耐久的 IOPs 卻輸給了 VT180,Mixed Load 也有一項測項是落後了;原先認為可能
是過熱的 Throttle,但進行熱成像測試時的測試結果並沒有特別的成績下跌,考慮到
HDTune 軟體展現出來頻繁震盪的結果,猜想可能也可能是控制器或是韌體調校的結果所
致,接下來也計畫針對這部分的差異進行探究是否因為腳本皆為滿盤所致。相較之下
PCMark Consistency 的性能一致性測試就相當的符合對於 NVMe 應有的預期。
另外 AIC 雖然功能完整搭載了穩壓電路,在視覺效果部分也不錯,但解熱的設計其實尚
未達到完美;一般來說若是需要 AIC 做間接的散熱,通常會在需要散熱區塊使用大塊的
PCB 鋪銅來吸收熱量,但 RD400 AIC 並沒有配置只透過 FR 版材本身去輔助,雖然看起
來性能是過關了但其實是可以做得更好。
在價格的部分其實也是 RD400 的優勢之一,在發表初期的價格考慮到性能、保固等因素
,RD400 的確的競爭優勢的確是很多,在競爭對手推出新品後業內最便宜的優勢才消失,
但價格也沒有像過去 OCZ 產品偏高的訂價,還是相當划算的。不過雖然 RD400 擁有不錯
的競爭力,但在台灣市場卻遲遲未上市,目前台灣要入手只能先行從國外通路購買。這樣
的情形其實不常見,因為實際上台灣消費者有能力也還是願意負擔購買這類產品,不管是
競爭對手產品,或者是直接透過國外購買入手 RD400 水貨也所在多有;雖然水貨一樣可
以享有同等的保固,但大部分使用者還是會更為樂意購買透過台灣通路所販售的產品。其
實 Toshiba OCZ 據了解也一直都有在準備 RD400 在台灣進行行銷與販售的所有活動,希
望對於 RD400 有興趣的使用者,也能勇於發聲讓 Toshiba 能夠看見市場面的需求、解決
公司類內部的政治問題,進而讓 RD400 能夠更快的來到消費者面前。
以上就是針對 Toshiba OCZ RD400 的測試與一些想法。
--
下一步?
http://imgur.com/Nn9qSOh
--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blog/?p=6496
--
Toshiba OCZ 官方提出的簡報對比:RD400 自然是站在目前消費市場頂點的產品,提供了
五年 AWP 保固,另外容量的選擇也是相當齊全,最小 128GB、最大可達 1TB 整。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compar.JPG
與各家 NVMe 產品比較以及 RD400 不同容量規格的比較:可以看到除了沒有 U.2 規格以
外,其他規格都是相當不錯的。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compar_02.JPG
MSRP的部分:RD400 提供了是否具有 AIC 轉卡有無的兩種 SKU,價差約在 20 美金,但
從附加功能,散熱等考量來看,直接購買 AIC 版本是比較合宜的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MSRP.jpg

產品外盒:羅列 RD400 各式特色以及基本規格。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1.JPG
配件部分:AIC 版本除了標配的全高檔版,也贈送半高的檔版可供不同的配置更換。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4.JPG
本體一覽:RD400 本身是 M.2 Form Factor,AIC 上備有獨立的 D2D 穩壓模組將 12V 轉
換為 3.3V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5.JPG
AIC 電路:Step-Down 轉換使用的是 MPQ8632 晶片,另外具有 Power、讀取狀態指示
LED 燈。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6.JPG
RD400 本體規格為 2280, AIC 最高可支援到 22110 的尺寸: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7.JPG
AIC 與 RD400 本體間在主控的位置間以導熱貼連接輔助散熱: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08.JPG
電路板背面:在主控導熱貼位置具有輔助排熱的 via 導孔。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1.JPG
去除 RD400 貼紙:可以看到 RD400 使用 Toshiba TC58NCP070GSB 八通道控制器,依照
慣例來看,實際上可能是客製版本的 Phison PS5007-E NVMe 控制器。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2.JPG
顆粒部分則是同樣來自於 Toshiba,15nm MLC TH58TFT1JFLBAEG 256GB 封裝,推測可能
是 16CE 產品,詳細情形 Toshiba 並沒有太多公布。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3.JPG
快取記憶體為三星 1GB DDR3-1600 顆粒: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4.JPG
RD400 背面一覽:上為 256 GB 容量款式,下為本次測試的 1TB,1TB 款式在背面也放置
了兩顆 NAND FLASH 來達到所需容量。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5.JPG
256GB的 RD400 使用的顆粒型號則不同,使用 TH58TFT0JFLBAEF 為 8CE 配置: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6.JPG
實際上機一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RD400_18.JPG
首先來看看專屬工具 OCZ SSD Utility ,新版也已經支援 RD400 的資訊讀取,此外由於
RD400 有提供自有 Driver,因此OCZ SSD Utility 也可以針對驅動的版本進行檢測: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1.JPG
針對了 NVMe 產品,也提供了 NVMe 用的格式化功能,當然包含了 Secure Erase 機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5.JPG
另外在報錯的部分,也針對了 SMART 數值較有異常的部分來提醒 USER:如圖中的
ARC100 因為曾經使用了有問題的 SATA 線材造成 CRC ERROR 升高,因此在 Alert 中提
醒了 bus 傳輸錯誤率偏高: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7.JPG
其他的功能也在逐漸完善,未來應該也能看到中文本地化的翻譯: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SDU_08.JPG
測試的部分,使用幾種常用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性能測試,另外使用了 IOMETER、PCMARK
命令列來進行耐久測試,使用 Intel X99 平台以及 Windows 10 來當作這次測試的基準
平台,另外由於 RD400 已經備有 AIC,因此直接將其插於直通 CPU 的 PCIe X16 插槽,
而非主版上的 PCIe 3.0 X4 M.2。
由於 Windows 10 已經自帶標準 NVMe 驅動,另外 OCZ 也提供了 RD400 專用的 NVMe
Drive,因此在開始測試之前先針對兩種驅動的差異做簡單比較來決定測試將使用何種驅
動。
Stock Driver: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stockdrv.JPG
Toshiba OCZ 專屬驅動: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oczdrv.JPG
性能上有著不少差距,因此測試以專屬驅動作為使用的測試條件;實際上的測試結果,會
依平台、環境的設定不同而有所出入,測試僅供參考是否偏離廠商標稱數值太遠。
Crystal Disk Info已能正確顯示資訊:IDLE 狀態內建 DTS 測得為 50度左右,溫度略高
。另外可以知道 RD400 預設並沒有配置 OP 空間,但可以透過 SSD Utility 進行設定。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i.JPG
使用非壓縮樣本的 AS SSD Bench: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sssd.JPG
CrystalDiskMark: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m.JPG
OS碟狀態下的 CrystalDiskMark: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cdmos.JPG
ATTO Bench: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tto.JPG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定的環境為 46% (Application)。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nv.JPG
AJA STSTEM TEST:模擬影像串流檔的讀寫環境,測試樣本為 1GB、4GB。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aja1g.JPG
HDTUNE :進行全盤讀寫來表現控制器在連續讀寫下的速度曲線。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hdtr.JPG
PCMARK 7、PCMARK 8:這兩款則是模擬日常使用的綜合性能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7.JPG
作為 OS 碟狀態下的 PCMARK 7、PCMARK 8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7os.JPG
Diskmark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dm.JPG
TxBench 測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tx.JPG
IO Meter 進行 4K 12小時耐久以及混合負載測試,圖表以早先 VT180 480GB 數據作為比
較基準。
Mixed loading 混合測試設定了多種不同條件,分別有大檔純寫入的RAMP、8KB 67%讀取
的 Database、大小檔混合 80% 讀取量的 Fileserver、8KB 80% 讀取的 Workstation,
以及大小檔混合但純讀取的 Web Server 等各種條件,每種測試將進行三次,。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mixload.jpg

12小時耐久是設定為 4K 隨機寫入 12個小時,針對寫入 IOPs 進行測試,考驗長時間使
用下的耐久性能。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4K12HRSenduro.jpg

PCMARK 8 Storage Consistency Test,相當完整的提供了劣化、穩定、回復三種態的測
試,測試的方法則是執行不同程度的負載PLAYBACK如 Photoshop、BF、WOW 等多種
WORKLOAD,先進行衰退,而後進行穩態的寫入,最後則是回復態,每次測試會前會先閒
置 5 分鐘讓控制器開始進行後台 GC,來得到性能回復的表現。
在圖表中,將會顯示不同狀態下的平均頻寬,另外挑選 Photoshop Heavy 負載的頻寬表
現製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cons.jpg

同時附上 AHCI SATA SSD 代表 VT180 的測試結果供比對用: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PCM8consVS.jpg

最後是目前 NVMe SSD User 普遍蠻在意的溫度表現,由於目前NVMe 控制器普遍溫度較高
,而且在M.2 Form Factor 布局之下為了安裝的相容性通常也可能不會有散熱片。因此在
溫度方面,使用 Crysral Disk Mark 進行九次的全測試,記錄下 DTS 得到溫度資料,另
外使用 FLIR 熱成像相機來進行溫度分度的檢驗。測試時的環境室溫為 31 度。
待機時的 DTS 資料為 49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idletemp.JPG
測試過程的溫度變化: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temp.jpg

待機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60.8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idle.jpg

全速運轉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78.9 度。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load.jpg

AIC 背面熱成像:約 57 度,導熱墊的確起了效果導到PCB上,但沒有大面積鋪銅強化效
果倒是有些可惜。
http://shadowsfalltw.gjisland.net/pic/oczrd4001TB/FLIRloadback.jpg

NVMe SSD 比起 AHCI SSD 很顯然地帶來了更多的性能成長,最高頻寬與 Latency 上都有
著極大的提升,讓向來是電腦使用體驗瓶頸的 I/O 進一步解放,對於性能永遠不會滿足
的高階使用者,絕對是眼下最想入手的產品之一。
而作為 Toshiba OCZ 投入 NVMe 戰場的第一彈作品,RD400 的確也展示出了足夠強的身
價,從 NAND、控制器與專屬驅動,乃至於 AWP 保固來綜合考量,都展現出 Toshiba 與
OCZ 資源整合之後的一條龍優勢。在推出之後,Toshiba OCZ 也正式完善了現有的 SSD
產品線,照顧到了入門乃至於高階、狂熱玩家等不同的需求。
不過在測試過程中,發現了在 IOMeter 的高壓寫入下面,出現了相當反常的現象,滿盤
4K 耐久的 IOPs 卻輸給了 VT180,Mixed Load 也有一項測項是落後了;原先認為可能
是過熱的 Throttle,但進行熱成像測試時的測試結果並沒有特別的成績下跌,考慮到
HDTune 軟體展現出來頻繁震盪的結果,猜想可能也可能是控制器或是韌體調校的結果所
致,接下來也計畫針對這部分的差異進行探究是否因為腳本皆為滿盤所致。相較之下
PCMark Consistency 的性能一致性測試就相當的符合對於 NVMe 應有的預期。
另外 AIC 雖然功能完整搭載了穩壓電路,在視覺效果部分也不錯,但解熱的設計其實尚
未達到完美;一般來說若是需要 AIC 做間接的散熱,通常會在需要散熱區塊使用大塊的
PCB 鋪銅來吸收熱量,但 RD400 AIC 並沒有配置只透過 FR 版材本身去輔助,雖然看起
來性能是過關了但其實是可以做得更好。
在價格的部分其實也是 RD400 的優勢之一,在發表初期的價格考慮到性能、保固等因素
,RD400 的確的競爭優勢的確是很多,在競爭對手推出新品後業內最便宜的優勢才消失,
但價格也沒有像過去 OCZ 產品偏高的訂價,還是相當划算的。不過雖然 RD400 擁有不錯
的競爭力,但在台灣市場卻遲遲未上市,目前台灣要入手只能先行從國外通路購買。這樣
的情形其實不常見,因為實際上台灣消費者有能力也還是願意負擔購買這類產品,不管是
競爭對手產品,或者是直接透過國外購買入手 RD400 水貨也所在多有;雖然水貨一樣可
以享有同等的保固,但大部分使用者還是會更為樂意購買透過台灣通路所販售的產品。其
實 Toshiba OCZ 據了解也一直都有在準備 RD400 在台灣進行行銷與販售的所有活動,希
望對於 RD400 有興趣的使用者,也能勇於發聲讓 Toshiba 能夠看見市場面的需求、解決
公司類內部的政治問題,進而讓 RD400 能夠更快的來到消費者面前。
以上就是針對 Toshiba OCZ RD400 的測試與一些想法。
--
下一步?
http://imgur.com/Nn9qSOh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Gary
at 2016-09-09T05:59
at 2016-09-09T05:59

By Valerie
at 2016-09-12T10:32
at 2016-09-12T10:32

By Elvira
at 2016-09-13T12:58
at 2016-09-13T12:58

By Rebecca
at 2016-09-18T04:39
at 2016-09-18T04:39

By Caroline
at 2016-09-22T06:45
at 2016-09-22T06:45

By Sandy
at 2016-09-24T20:15
at 2016-09-24T20:15

By Faithe
at 2016-09-28T17:05
at 2016-09-28T17:05

By Andy
at 2016-10-02T13:47
at 2016-10-02T13:47

By Belly
at 2016-10-05T22:55
at 2016-10-05T22:55

By Rachel
at 2016-10-09T18:11
at 2016-10-09T18:11

By Christine
at 2016-10-11T20:45
at 2016-10-11T20:45

By Bennie
at 2016-10-16T14:42
at 2016-10-16T14:42

By Yedda
at 2016-10-21T14:31
at 2016-10-21T14:31

By Elvira
at 2016-10-26T12:08
at 2016-10-26T12:08

By Andy
at 2016-10-29T09:51
at 2016-10-29T09:51

By Hamiltion
at 2016-11-02T23:26
at 2016-11-02T23:26

By Elvira
at 2016-11-07T17:46
at 2016-11-07T17:46

By Poppy
at 2016-11-09T06:03
at 2016-11-09T06:03

By Skylar Davis
at 2016-11-10T02:06
at 2016-11-10T02:06

By George
at 2016-11-11T04:10
at 2016-11-11T04:10

By Aaliyah
at 2016-11-13T13:18
at 2016-11-13T13:18

By Kyle
at 2016-11-14T19:37
at 2016-11-14T19:37

By Christine
at 2016-11-15T00:11
at 2016-11-15T00:11

By Lucy
at 2016-11-16T02:46
at 2016-11-16T02:46

By Wallis
at 2016-11-17T05:52
at 2016-11-17T05:52

By Catherine
at 2016-11-19T11:33
at 2016-11-19T11:33

By Megan
at 2016-11-23T13:58
at 2016-11-23T13:58

By Puput
at 2016-11-25T13:42
at 2016-11-25T13:42

By Dinah
at 2016-11-27T13:53
at 2016-11-27T13:53

By Yuri
at 2016-11-30T20:00
at 2016-11-30T20:00

By Zanna
at 2016-12-04T04:49
at 2016-12-04T04:49

By Belly
at 2016-12-08T22:45
at 2016-12-08T22:45

By Sarah
at 2016-12-09T00:20
at 2016-12-09T00:20

By Charlotte
at 2016-12-13T14:56
at 2016-12-13T14:56

By Ivy
at 2016-12-14T03:04
at 2016-12-14T03:04

By Iris
at 2016-12-14T10:54
at 2016-12-14T10:54

By Heather
at 2016-12-16T11:34
at 2016-12-16T11:34

By Gilbert
at 2016-12-20T14:10
at 2016-12-20T14:10

By Wallis
at 2016-12-24T00:16
at 2016-12-24T00:16

By Poppy
at 2016-12-25T15:27
at 2016-12-25T15:27

By Agnes
at 2016-12-26T17:19
at 2016-12-26T17:19

By Ethan
at 2016-12-27T08:39
at 2016-12-27T08:39

By Eartha
at 2016-12-30T10:37
at 2016-12-30T10:37

By Elizabeth
at 2017-01-01T03:34
at 2017-01-01T03:34

By Frederic
at 2017-01-06T03:15
at 2017-01-06T03:15

By Liam
at 2017-01-08T02:09
at 2017-01-08T02:09

By John
at 2017-01-10T10:20
at 2017-01-10T10:20
Related Posts
微星 MSI RX480 GAMING X 4G 淡定開箱

By Eden
at 2016-09-07T14:31
at 2016-09-07T14:31
導熱(墊、貼片、膠帶)選購

By Madame
at 2016-09-07T13:40
at 2016-09-07T13:40
22K可小爆 魔獸機

By Yuri
at 2016-09-07T13:03
at 2016-09-07T13:03
預算10K 想買電競椅或電腦椅 皆可

By Isla
at 2016-09-07T11:50
at 2016-09-07T11:50
DDR3 / DDR4 記憶體可能漲價15%

By Suhail Hany
at 2016-09-07T11:24
at 2016-09-07T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