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春田先生關於Sony 960fps感光元件 - 手機討論

By Yedda
at 2017-02-27T02:48
at 2017-02-27T02:48
Table of Contents
其實此專訪三週前在ISSCC就進行了,但因個人私事,一直到今天才有機會整理
首先探討一下具有瞬間960fps錄影能力的感光元件(原文:A 1/2.3inch 20Mpixel 3-Layer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with DRAM,發表於ISSCC 2017)
960fps的部分並不是影片重頭到尾都維持在960fps,而是平常維持在30fps,
然後在使用者觸發的狀況下,瞬間進入960fps,如下圖(原圖出處:ISSCC Dig.)
http://imgur.com/a/fXReA
擷取到的畫面會儲存在與感光元件相疊的DRAM當中,而當資料都被讀取之後
相機又可以進入960fps的錄影。
媒體報導主要把焦點放在"960fps"這點上,
但那只是採用此堆疊架構的附加價值,而非該感光元件的最大特點。
該感光元件在維持以往背照式BSI元件的厚度下,堆疊了含四個200MHz的通道的DRAM,
如下圖(原圖出處:ISSCC Dig.)
http://imgur.com/a/T3Q4S
所以在錄影的時候,每一個frame可以全部暫存在DRAM中,再逐一讀取到外部。
相較之下,
傳統的感光元件因為沒有記憶體,所以每一個frame是由上而下一列一列的,
讀取到外部的數位電路。
這意味著,當一個物體快速的平行移動時,
畫面中物體的上端會先被讀出來,然後依序讀到下端,
使得物體上端出現的位置其實比畫面下端來的早,這個現象我們稱之為"果凍效應"。
採用具有堆疊DRAM的感光元件可以避免"果凍效應",對於影片的品質大幅的提升,
如下圖(擷取自春田先生的投影片)
http://imgur.com/a/2fPxT
在簡略討論了"A 1/2.3inch 20Mpixel 3-Layer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with DRAM"
再來談談我向春田先生請益智慧型手機感光元件的部分:
首先我請問春田先生,在hTC、iPhone先後推出具有雙感光元件、雙鏡頭的手機之後,
逐漸有更多廠商研發與推出雙鏡頭的手機。
在設計雙鏡頭的手機的感光元件時,與設計單鏡頭手機感光元件的部分相比有何異同?
春田先生表示,目前在感光元件設計時,並不會特別去考量之後是否會採用雙鏡頭架構,
而大部分的整合都倚賴軟體上的處理。
不過最近華為最近的P9手機,卻出現了一個新的技術挑戰:
P9也是兩個感光元件的手機,其中一個感光元件採用Bayer RGB的架構,
換句話說感光元件上必需放上紅、綠、藍的濾鏡,導致部分的光線遭到阻隔。
另一個感光元件沒有放置RGB濾鏡,因此所有的可見光都會被感光元件所捕捉,
軟體將此感光元件捕捉的黑白畫面,透過Bayer RGB感光元件捕捉到的色彩資訊上色。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拍攝出來的照片高ISO的訊雜比大幅的提升,讓低光畫質明顯進步。
但問題來了:由於這個感光元件沒有濾鏡,因此在低光的狀況下更加的敏感,
他所捕捉到的資訊,很有可能另外一個採Bayer RGB的感光元件沒有捕捉到,
所以軟體不知道到底要為該畫素上紅、藍、綠!
此挑戰也是未來手機採用雙鏡頭、雙感光元件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之一。
我也與春田先生討論RED Helium 8K與三晶片架構,但與本板關聯性低,
所以恕不附上其討論。
既然提到了錄影,我也順道提起了關於S7/Note7感光元件畫素選擇的問題。
當時S7在發表的時候,演講者提到降低畫素是為了低光表現,
然而,背照式感光元件的低光表現其實並不會因為畫素的密度提高而降低。
(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s://youtu.be/_KYvp8PrCFc )
S7/Note7感光元件採用1200萬畫素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錄影時,
直接去除原本4:3畫面上下的部分,讓比例變成16:9時,解析度剛好等於4K的解析度
避免畫素整併(pixel binning),使得處理器的功率消耗可以大幅降低。
我詢問春田先生在感光元件的設計上,
是否會因為符合錄影的需求去妥協感光原件的畫素多寡?
春田先生表示至少Xperia的手機並不會採取這樣的策略。
三星試圖說服自己的客戶1200萬畫素就足夠了,但Sony並不這麼認同這樣的做法。
至於採用高畫素感光元件錄製4K影片要採取什麼做法(畫素整併或畫素省略或裁切)
到現在沒有定論,所以目前一直在評估當中。
最後,春田先生"預告"在很近的將來,就會看到更大的感光元件出現在智慧型手機上,
喜歡用手機拍照的朋友們可以密切期待!
--
首先探討一下具有瞬間960fps錄影能力的感光元件(原文:A 1/2.3inch 20Mpixel 3-Layer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with DRAM,發表於ISSCC 2017)
960fps的部分並不是影片重頭到尾都維持在960fps,而是平常維持在30fps,
然後在使用者觸發的狀況下,瞬間進入960fps,如下圖(原圖出處:ISSCC Dig.)
http://imgur.com/a/fXReA
擷取到的畫面會儲存在與感光元件相疊的DRAM當中,而當資料都被讀取之後
相機又可以進入960fps的錄影。
媒體報導主要把焦點放在"960fps"這點上,
但那只是採用此堆疊架構的附加價值,而非該感光元件的最大特點。
該感光元件在維持以往背照式BSI元件的厚度下,堆疊了含四個200MHz的通道的DRAM,
如下圖(原圖出處:ISSCC Dig.)
http://imgur.com/a/T3Q4S
所以在錄影的時候,每一個frame可以全部暫存在DRAM中,再逐一讀取到外部。
相較之下,
傳統的感光元件因為沒有記憶體,所以每一個frame是由上而下一列一列的,
讀取到外部的數位電路。
這意味著,當一個物體快速的平行移動時,
畫面中物體的上端會先被讀出來,然後依序讀到下端,
使得物體上端出現的位置其實比畫面下端來的早,這個現象我們稱之為"果凍效應"。
採用具有堆疊DRAM的感光元件可以避免"果凍效應",對於影片的品質大幅的提升,
如下圖(擷取自春田先生的投影片)
http://imgur.com/a/2fPxT
在簡略討論了"A 1/2.3inch 20Mpixel 3-Layer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with DRAM"
再來談談我向春田先生請益智慧型手機感光元件的部分:
首先我請問春田先生,在hTC、iPhone先後推出具有雙感光元件、雙鏡頭的手機之後,
逐漸有更多廠商研發與推出雙鏡頭的手機。
在設計雙鏡頭的手機的感光元件時,與設計單鏡頭手機感光元件的部分相比有何異同?
春田先生表示,目前在感光元件設計時,並不會特別去考量之後是否會採用雙鏡頭架構,
而大部分的整合都倚賴軟體上的處理。
不過最近華為最近的P9手機,卻出現了一個新的技術挑戰:
P9也是兩個感光元件的手機,其中一個感光元件採用Bayer RGB的架構,
換句話說感光元件上必需放上紅、綠、藍的濾鏡,導致部分的光線遭到阻隔。
另一個感光元件沒有放置RGB濾鏡,因此所有的可見光都會被感光元件所捕捉,
軟體將此感光元件捕捉的黑白畫面,透過Bayer RGB感光元件捕捉到的色彩資訊上色。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拍攝出來的照片高ISO的訊雜比大幅的提升,讓低光畫質明顯進步。
但問題來了:由於這個感光元件沒有濾鏡,因此在低光的狀況下更加的敏感,
他所捕捉到的資訊,很有可能另外一個採Bayer RGB的感光元件沒有捕捉到,
所以軟體不知道到底要為該畫素上紅、藍、綠!
此挑戰也是未來手機採用雙鏡頭、雙感光元件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之一。
我也與春田先生討論RED Helium 8K與三晶片架構,但與本板關聯性低,
所以恕不附上其討論。
既然提到了錄影,我也順道提起了關於S7/Note7感光元件畫素選擇的問題。
當時S7在發表的時候,演講者提到降低畫素是為了低光表現,
然而,背照式感光元件的低光表現其實並不會因為畫素的密度提高而降低。
(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s://youtu.be/_KYvp8PrCFc )
S7/Note7感光元件採用1200萬畫素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錄影時,
直接去除原本4:3畫面上下的部分,讓比例變成16:9時,解析度剛好等於4K的解析度
避免畫素整併(pixel binning),使得處理器的功率消耗可以大幅降低。
我詢問春田先生在感光元件的設計上,
是否會因為符合錄影的需求去妥協感光原件的畫素多寡?
春田先生表示至少Xperia的手機並不會採取這樣的策略。
三星試圖說服自己的客戶1200萬畫素就足夠了,但Sony並不這麼認同這樣的做法。
至於採用高畫素感光元件錄製4K影片要採取什麼做法(畫素整併或畫素省略或裁切)
到現在沒有定論,所以目前一直在評估當中。
最後,春田先生"預告"在很近的將來,就會看到更大的感光元件出現在智慧型手機上,
喜歡用手機拍照的朋友們可以密切期待!
--
Tags:
手機
All Comments

By Connor
at 2017-03-03T12:01
at 2017-03-03T12:01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3-07T21:14
at 2017-03-07T21:14

By Necoo
at 2017-03-12T06:27
at 2017-03-12T06:27

By Hedda
at 2017-03-16T15:40
at 2017-03-16T15:40

By Jacky
at 2017-03-21T00:53
at 2017-03-21T00:53

By Ida
at 2017-03-25T10:06
at 2017-03-25T10:06

By Hedy
at 2017-03-29T19:20
at 2017-03-29T19:20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4-03T04:33
at 2017-04-03T04:33

By Poppy
at 2017-04-07T13:46
at 2017-04-07T13:46

By Charlie
at 2017-04-11T22:59
at 2017-04-11T22:59

By Mason
at 2017-04-16T08:12
at 2017-04-16T08:12

By Christine
at 2017-04-20T17:25
at 2017-04-20T17:25

By Margaret
at 2017-04-25T02:38
at 2017-04-25T02:38

By Lydia
at 2017-04-29T11:51
at 2017-04-29T11:51

By Vanessa
at 2017-05-03T21:05
at 2017-05-03T21:05

By Thomas
at 2017-05-08T06:18
at 2017-05-08T06:18

By Hedda
at 2017-05-12T15:31
at 2017-05-12T15:31
Related Posts
zf3相片翻轉?

By Oscar
at 2017-02-27T02:19
at 2017-02-27T02:19
該買Nextbit Robin嗎

By Edith
at 2017-02-27T02:14
at 2017-02-27T02:14
聯發科正式公佈 Helio X30處理器細節

By Noah
at 2017-02-27T01:22
at 2017-02-27T01:22
Samsung A8 相機問題

By David
at 2017-02-27T00:48
at 2017-02-27T00:48
ZF3 A7(2017) U play 比較

By Damian
at 2017-02-27T00:48
at 2017-02-27T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