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 3C
By Hedy
at 2007-04-28T21:39
at 2007-04-28T21:3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yangsuper (~靜~)》之銘言:
: 1995~1998年,電腦界似乎產生「重大變化」
: 我個人認知
: 1.Win 95的出現,絕對是劃時代的進展(比xp出現重要很多倍)
: 「圖形化介面」雖然在3.1時代出現,但是真正完全進化,是Win 95 !
Win95的出現,徹底的建立了Wintel的世界,也讓PC的OS單一化起來,
當時,DOS雖然使用者眾,而且有Windows 3.1助陣,
但是OS/2的穩定性有許多支持者,而Windows 95是MS真正獨大的開始~
: 2.5.25磁片快速勢微...
其實5 1/4的磁片很早就有敗退的現象,在386時代,出廠的電腦幾乎都是兩台
1.44MB 3.5吋磁片,容量是個很大的關鍵,1.44就是比1.2多了這麼240KB,
可以省下很多空間,像我的Windows 3.1原版磁片就是3.5吋的,
且1.44磁片安全性也比1.2高,不用片套等等的優點都是1.44獲勝的原因...
(不過當時有出鐵弗龍的1.2磁片,泡進泥漿再用水沖洗過還是可以讀...XD)
: 3.大容量硬碟出現(約6~10GB)
這是因為1995年時,Intel跟Quantum推出了UDMA-33的E-IDE介面,
傳輸速度的提昇連帶使容量也跟著上升,該年也是Seagate推出液態軸承
的年份,這技術使得當時的SCSI硬碟達到「令人髮指」(!?)的高速....
: 6.Pentium II 出現 是英特爾公司的大進展(那時電腦主機,約3萬)
這邊我意見有點不一樣,Pentium讓Intel出現新高峰,但我覺得Pentium到Pentium II
才是Intel的敗筆,因為Pentium歷經Socket5跟Socket7兩代插槽之後,
由官方放棄了Socket插槽,改由Pentium-II的Slot-1代替,此舉將原在主機板上的
L2 Cache移到CPU上,並同時為Pentium-II搭配100MHz外頻跟AGP顯示卡插槽
可是這時的協力廠商並沒有太大的能力這麼快轉換設計,而且當時Pentium-200MMX
的榮景還在,此舉讓很多主機板廠商轉為支持AMD處理器,並在Socket7平台上
推出支援100外頻、AGP等P-II才有的功能的晶片,這些晶片組跟AMD共稱為Super7平台,
AMD也因此推出跟Pentium-II對打的K6系列。
也因為這些產品的熱賣,VIA才壯大了起來,當時除了Intel之外,有名的AMD晶片組
就是VIA跟Acer底下某家廠(忘記名稱了,晶片叫阿拉丁之類的...Aopen嗎?)
而因為Super7的低價跟市佔率擴大,Intel後來才推出取消L2 Cache的閹割版
P-II,Celeron(賽陽),並沿用到今。
所以我同意Pentium-II是指標性的產物,但是我比較偏向他是AMD興起的指標...XD
: 從機殼的變化,看到了這些東西,謝謝各位。
直立機殼在486時代,Acer(宏碁,不過這名字好久沒用了...)就有作了,
Acer在486 DX2-66時,推出了一個可以橫擺也可以直擺的機殼,將PS/2接頭置於
前面板側邊,可以在開機前旋動,讓你可以選擇橫擺或是直擺,而Pentium所搭配的
Power系列機殼,則全部都是直擺的,前頭還有個蓋子....搞得跟WorkStation一樣...
--
: 1995~1998年,電腦界似乎產生「重大變化」
: 我個人認知
: 1.Win 95的出現,絕對是劃時代的進展(比xp出現重要很多倍)
: 「圖形化介面」雖然在3.1時代出現,但是真正完全進化,是Win 95 !
Win95的出現,徹底的建立了Wintel的世界,也讓PC的OS單一化起來,
當時,DOS雖然使用者眾,而且有Windows 3.1助陣,
但是OS/2的穩定性有許多支持者,而Windows 95是MS真正獨大的開始~
: 2.5.25磁片快速勢微...
其實5 1/4的磁片很早就有敗退的現象,在386時代,出廠的電腦幾乎都是兩台
1.44MB 3.5吋磁片,容量是個很大的關鍵,1.44就是比1.2多了這麼240KB,
可以省下很多空間,像我的Windows 3.1原版磁片就是3.5吋的,
且1.44磁片安全性也比1.2高,不用片套等等的優點都是1.44獲勝的原因...
(不過當時有出鐵弗龍的1.2磁片,泡進泥漿再用水沖洗過還是可以讀...XD)
: 3.大容量硬碟出現(約6~10GB)
這是因為1995年時,Intel跟Quantum推出了UDMA-33的E-IDE介面,
傳輸速度的提昇連帶使容量也跟著上升,該年也是Seagate推出液態軸承
的年份,這技術使得當時的SCSI硬碟達到「令人髮指」(!?)的高速....
: 6.Pentium II 出現 是英特爾公司的大進展(那時電腦主機,約3萬)
這邊我意見有點不一樣,Pentium讓Intel出現新高峰,但我覺得Pentium到Pentium II
才是Intel的敗筆,因為Pentium歷經Socket5跟Socket7兩代插槽之後,
由官方放棄了Socket插槽,改由Pentium-II的Slot-1代替,此舉將原在主機板上的
L2 Cache移到CPU上,並同時為Pentium-II搭配100MHz外頻跟AGP顯示卡插槽
可是這時的協力廠商並沒有太大的能力這麼快轉換設計,而且當時Pentium-200MMX
的榮景還在,此舉讓很多主機板廠商轉為支持AMD處理器,並在Socket7平台上
推出支援100外頻、AGP等P-II才有的功能的晶片,這些晶片組跟AMD共稱為Super7平台,
AMD也因此推出跟Pentium-II對打的K6系列。
也因為這些產品的熱賣,VIA才壯大了起來,當時除了Intel之外,有名的AMD晶片組
就是VIA跟Acer底下某家廠(忘記名稱了,晶片叫阿拉丁之類的...Aopen嗎?)
而因為Super7的低價跟市佔率擴大,Intel後來才推出取消L2 Cache的閹割版
P-II,Celeron(賽陽),並沿用到今。
所以我同意Pentium-II是指標性的產物,但是我比較偏向他是AMD興起的指標...XD
: 從機殼的變化,看到了這些東西,謝謝各位。
直立機殼在486時代,Acer(宏碁,不過這名字好久沒用了...)就有作了,
Acer在486 DX2-66時,推出了一個可以橫擺也可以直擺的機殼,將PS/2接頭置於
前面板側邊,可以在開機前旋動,讓你可以選擇橫擺或是直擺,而Pentium所搭配的
Power系列機殼,則全部都是直擺的,前頭還有個蓋子....搞得跟WorkStation一樣...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Anonymous
at 2007-05-01T11:50
at 2007-05-01T11:50
By Thomas
at 2007-05-04T19:02
at 2007-05-04T19:02
By Vanessa
at 2007-05-05T01:37
at 2007-05-05T01:37
By Franklin
at 2007-05-08T10:31
at 2007-05-08T10:31
By Rachel
at 2007-05-08T23:05
at 2007-05-08T23:05
By Ursula
at 2007-05-10T01:14
at 2007-05-10T01:14
By Freda
at 2007-05-14T18:24
at 2007-05-14T18:24
By Jake
at 2007-05-15T01:35
at 2007-05-15T01:35
Related Posts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Daniel
at 2007-04-28T09:25
at 2007-04-28T09:25
為什麼「行動電話」越來越小?不方便啊!
By Selena
at 2007-04-27T21:51
at 2007-04-27T21:51
記憶體 記憶卡 隨身碟 硬碟...(內詳)
By Olga
at 2007-04-27T20:33
at 2007-04-27T20:33
GPS logger: WBT-201
By Michael
at 2007-04-27T20:33
at 2007-04-27T20:33
很白癡的一天
By Lydia
at 2007-04-27T20:16
at 2007-04-27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