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招攬人工智慧兩大教父級人物... - Google

By Eartha
at 2013-05-28T20:04
at 2013-05-28T20:04
Table of Contents
1. 情報or新聞 連結:
http://n.yam.com/wired/fn/20130528/20130528515046.html
2. 內文:
成功招攬人工智慧兩大教父級人物,大概也只有Google這樣的公司能做到!
WIRED.tw/Jasper Hsu
多年前,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曾開玩笑說,他們希望開發出一部具有
獨立思考和情緒能力的人工智慧電腦,照目前情況看來,Google似乎是玩真的。
研發出Google Glass和無人車的Google X實驗室團隊,兩年前延攬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
(Andrew Ng),為的就是利用Google龐大的數據中心打造人工智慧系統,並將其提升至
前所未見的水準。現在,這項技術已經為搜尋技術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Google延攬人工智慧強人
吳恩達加入X實驗室後,Google工程師在他的協助下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神經網路系統
,更賦予電腦「識別」能力。此外,他們也建立出人類語音辨識和街景圖片模型,Google
馬上發現龐大潛力,並將吳恩達的研究轉移到知識團隊(Google Knowledge Team),發
展出的深度學習技術,大大革新了Google Glass、圖像搜尋和搜尋引擎等產品與服務。
「在我加入Google時,學術界最大的神經網路約有100萬個變量,而當時Google就已經可
以構建規模大上1000倍的神經網路。」吳恩達認為,只有在Google這樣的公司才能夠提供
神經網路研究所需的資源;Google每年投資在超級電腦數據中心的數十億美元資金更是不
在話下。
去年夏天,吳恩達從多倫多大學請來人工智慧教父級人物辛頓(Geoffrey Hinton),花
費數月時間改進Google的演算法,使得Android平台Jellly Bean系統去年推出時,語音識
別錯誤率大幅降低25%。辛頓表示,他希望未來要進一步推升深度學習的研究層次。
在龐大資料中找出模型,讓電腦「自主學習」
現在,辛頓把目標放在打造比去年開發的10億節點更大的神經網路,他認為只要神經網路
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如一兆個),就有機會讓神經網路真正去理解事物。
「建構出檔案的神經網路模型能夠提升搜尋功能。」辛頓如此相信,例如:接收檔案時不
只要能辨別其中文字;更要能夠了解其意義,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的目的。
通常,訓練神經網路必須要先過濾龐大的巨量資料,不過一旦模型建立後就可以大大提升
搜尋效率。而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所擁有的6億條數據就是辛頓打造神經
網路的基礎。
辛頓說,雖然Google已經在用知識圖譜改善搜尋功能,但他認為神經網路有辦法研究知識
圖譜並剔除錯誤,改善搜索結果。
吳恩達則舉例,如果要電腦識別一隻貓需要先消化龐大帶有貓「標籤」的圖片,要找到這
些圖片並標示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不過,他在之前用了自主學習演算法技術讓電腦不必標
籤也可以「學習」貓的概念,但Google必須先寫出能夠在大量電腦上執行的程式才能建構
真正的大規模神經網路。
2029年電腦可與人類智慧匹敵!
Google高層非常重視是否能夠善用大型神經網路改善服務,人工智慧專家同時也是發明家
的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去年進入Google擔任工程部門總監,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現
在正致力於研究如何讓電腦能真正理解自然語言,並預測到了2029年,電腦就可以與人類
智能匹敵,同時宣告搜尋已經開始走出原始查詢的「石器時代」。
如果庫茲威爾真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未來 Google 搜尋的成就恐怕將有驚人的表現。
--
http://n.yam.com/wired/fn/20130528/20130528515046.html
2. 內文:
成功招攬人工智慧兩大教父級人物,大概也只有Google這樣的公司能做到!
WIRED.tw/Jasper Hsu
多年前,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曾開玩笑說,他們希望開發出一部具有
獨立思考和情緒能力的人工智慧電腦,照目前情況看來,Google似乎是玩真的。
研發出Google Glass和無人車的Google X實驗室團隊,兩年前延攬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
(Andrew Ng),為的就是利用Google龐大的數據中心打造人工智慧系統,並將其提升至
前所未見的水準。現在,這項技術已經為搜尋技術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Google延攬人工智慧強人
吳恩達加入X實驗室後,Google工程師在他的協助下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神經網路系統
,更賦予電腦「識別」能力。此外,他們也建立出人類語音辨識和街景圖片模型,Google
馬上發現龐大潛力,並將吳恩達的研究轉移到知識團隊(Google Knowledge Team),發
展出的深度學習技術,大大革新了Google Glass、圖像搜尋和搜尋引擎等產品與服務。
「在我加入Google時,學術界最大的神經網路約有100萬個變量,而當時Google就已經可
以構建規模大上1000倍的神經網路。」吳恩達認為,只有在Google這樣的公司才能夠提供
神經網路研究所需的資源;Google每年投資在超級電腦數據中心的數十億美元資金更是不
在話下。
去年夏天,吳恩達從多倫多大學請來人工智慧教父級人物辛頓(Geoffrey Hinton),花
費數月時間改進Google的演算法,使得Android平台Jellly Bean系統去年推出時,語音識
別錯誤率大幅降低25%。辛頓表示,他希望未來要進一步推升深度學習的研究層次。
在龐大資料中找出模型,讓電腦「自主學習」
現在,辛頓把目標放在打造比去年開發的10億節點更大的神經網路,他認為只要神經網路
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如一兆個),就有機會讓神經網路真正去理解事物。
「建構出檔案的神經網路模型能夠提升搜尋功能。」辛頓如此相信,例如:接收檔案時不
只要能辨別其中文字;更要能夠了解其意義,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的目的。
通常,訓練神經網路必須要先過濾龐大的巨量資料,不過一旦模型建立後就可以大大提升
搜尋效率。而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所擁有的6億條數據就是辛頓打造神經
網路的基礎。
辛頓說,雖然Google已經在用知識圖譜改善搜尋功能,但他認為神經網路有辦法研究知識
圖譜並剔除錯誤,改善搜索結果。
吳恩達則舉例,如果要電腦識別一隻貓需要先消化龐大帶有貓「標籤」的圖片,要找到這
些圖片並標示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不過,他在之前用了自主學習演算法技術讓電腦不必標
籤也可以「學習」貓的概念,但Google必須先寫出能夠在大量電腦上執行的程式才能建構
真正的大規模神經網路。
2029年電腦可與人類智慧匹敵!
Google高層非常重視是否能夠善用大型神經網路改善服務,人工智慧專家同時也是發明家
的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去年進入Google擔任工程部門總監,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現
在正致力於研究如何讓電腦能真正理解自然語言,並預測到了2029年,電腦就可以與人類
智能匹敵,同時宣告搜尋已經開始走出原始查詢的「石器時代」。
如果庫茲威爾真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未來 Google 搜尋的成就恐怕將有驚人的表現。
--
Tags:
Google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13-05-30T03:46
at 2013-05-30T03:46

By Eden
at 2013-06-02T16:09
at 2013-06-02T16:09

By Heather
at 2013-06-07T09:48
at 2013-06-07T09:48

By Poppy
at 2013-06-10T15:10
at 2013-06-10T15:10

By Donna
at 2013-06-12T16:19
at 2013-06-12T16:19

By Callum
at 2013-06-14T19:17
at 2013-06-14T19:17
Related Posts
寄信一直被退,尋求大大幫解

By Cara
at 2013-05-28T18:27
at 2013-05-28T18:27
Google Hangouts 升級一問

By Edith
at 2013-05-28T09:37
at 2013-05-28T09:37
Google Drive大量的垃圾殘留

By Edward Lewis
at 2013-05-27T18:23
at 2013-05-27T18:23
Google+知覺價值之研究

By Doris
at 2013-05-27T16:59
at 2013-05-27T16:59
此信是否為釣魚郵件?!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3-05-27T16:20
at 2013-05-27T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