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嘉科技2022最新AORUS與AERO實機體驗 - 筆電
By Ophelia
at 2022-01-14T14:34
at 2022-01-14T14:34
Table of Contents
AORUS與AERO最新機種外觀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KXejvE1WYms
網頁好讀版:https://bit.ly/3qqMtVN
前幾天GIGABYTE在CES發布最新AORUS與AERO系列筆電產品線,電競市場主要由AORUS系列
為主,創作者市場則由AERO系列為主,windwithme去年前有分享過幾篇AORUS與AERO高階
款,雙系列都具有相當特色性,尤其AERO稱得上是早期對創作者設計的筆電,現場展出
AORUS、AERO各兩款筆電,供與會者實際體驗試用。
https://i.imgur.com/8vDz720.jpg
AORUS推出15、17吋兩種尺寸,A面AORUS Logo有燈號功能,C面後方散熱孔形狀也頗具巧
思,看起來較簡約也更具備電競感,定位在為電競玩家或專業工作者所打造得高階電競筆
電設計,AORUS 17支援FHD 360Hz螢幕、最高3080Ti、i7-12700H與PCIe 4.0 SSD。
https://i.imgur.com/Yt6dq6f.jpg
B面率先採用Bent-Type螢幕讓下邊框縮小,達到4面窄邊框與屏占比90%,
隨著B面尺寸縮小,讓整體機身尺寸近似15吋傳統筆電,對於攜帶便利性有明顯助益。
https://i.imgur.com/dDVlrfn.jpg
C面鍵盤與觸控板為主,按鍵搭載RGB Fusion技術,並擁有1000萬次按壓壽命,上方AORUS
電源按鍵與散熱孔外型比以往機種更為好看,標榜運用超跑概念追求速度感而設計。
https://i.imgur.com/VCWTllj.jpg
照片為AORUS 15左方IO配置:
左起機身散熱孔、HDMI 2.1、USB 3.2 Gen1 (Type-C with DP)、3.5mm耳機/麥克風複合
插孔、USB 3.2 Gen1 (Type-A)。
https://i.imgur.com/N6c84tj.jpg
照片為AORUS 15右方IO配置:
RJ45網路孔、Thunderbolt 4(Type-C)、電源輸入、機身散熱孔。
新一代AORUS 15、17左右IO配置有些許不同,可自行查詢網路資料對比。
https://i.imgur.com/WmXkyOF.jpg
D面主要為底部散熱孔區域範圍與外型設計,看到幾乎上半面都是散熱孔位,採用
WINDFORCE Infinity散熱技術,兩個83葉風扇並搭配5根熱導管與4個出風孔,電池搭載大
容量99WHh能明顯提升續航力,現場提到亮度30%可撥放Youtube達7小時半。
https://i.imgur.com/7A9S6uf.jpg
接著是AERO系列外觀實拍,採用航太級鋁合金機身搭配7小時128道CNC工序,聽起來像是
記憶中的iPhone外殼工法,此外表面陽極處理可耐汙防指紋。
A面AERO Logo擁有白色燈號的設計,厚度約22mm且整機約2.3公斤。
https://i.imgur.com/gTT88xq.jpg
B面主要為螢幕,也是創作者最為關心的重點,尤其是螢幕面板等級與色澤表現,依等級
不同,高階主打4K、HDR、色澤精準,AERO 16擁有4K+ OLED螢幕,屏占比90%,Delta E
< 1與w / DCI-P3 100%,唯一業界Pantone+X-Rite雙校色認證,主打專業工作或內容創作
者,如此的螢幕等級應可勝利絕大多數的影像工作環境,AERO 17則是搭載QHD+165Hz
MiniLED螢幕,宣稱最高可達HDR1000。
https://i.imgur.com/Yr7hxHl.jpg
C面鍵盤與觸控板採用黑色,機身則為炫光銀作搭配,此區配色蠻類似Mac,按鍵手感還算
不錯,觸控板操作精準,對於工作效率的順暢度會更為提升,AERO 16搭配標準全尺寸鍵
盤,AERO 17右方有數字鍵區域,這是外觀上較大的差異處。
https://i.imgur.com/fzJrz9n.jpg
照片為AERO 17左方IO配置:機身散熱孔X3、Type-C、充電孔。遠看還是會誤以為是3個
USB的散熱孔,這樣的外型設計相當特別。
https://i.imgur.com/cPcakjh.jpg
照片為AERO 17右方IO配置:機身散熱孔X3、Thunderbolt 4(Type-C)X2。
IO精簡後僅提供3個Type-C接孔,主要是因為搭載99WHh更大容量電池,薄型設計但硬體最
高可搭載Intel Core i9-12900HK與nVIDIA RTX 3080 Ti,機身內空間配置為了達到最高
等級的硬體效能與續航力表現而對IO有所取捨,最後藉由附贈AERO Hub四合一USB-C集線
器來加強IO的擴充能力,希望未來改版能有內建SD卡插槽,對於某些創作者來說是慣用的
IO裝置。
https://i.imgur.com/LcXXX5Z.jpg
D面外觀與散熱孔設計,秉持著簡約風格,許多地方皆採用長條型的設計,同樣採用
WINDFORCE Infinity散熱技術,內部搭載兩個59葉風扇與5根散熱導管。
https://i.imgur.com/iJOzvtM.jpg
以上是兩款實機展示,補充現場一些重點說明部分,筆電產品線主要分為3個系列,AERO
、AORUS、GIGABYTE,定位與價格皆不同。
https://i.imgur.com/s35yBRO.jpg
AORUS 15、17主要特色。
https://i.imgur.com/asdQUEF.jpg
GIGABYTE G5/G7與A5/A7兩個系列主打超值電競,搭載AMD平台與支援至RTX 3070,最高硬
體規格看起來也擁有中高階等級以上的電競效能。
https://i.imgur.com/EBzw9cb.jpg
輕薄商務筆電代號U4,光看重量與厚度也相當吸引經常外出的族群,搭載當下商務筆電最
高階的Intel i7-1195G7,希望能盡快推出更新的12代機種。
https://i.imgur.com/rvppXwJ.jpg
GIGABYTE這幾年來對於筆電市場相當積極,尤其是AERO與AORUS打響名號,不像一些筆電
大廠有著玲瑯滿目的產品線與機型,但產品定位清楚與精簡也是件好事,今年CES所發表
的新一代機種,不少設計或硬體規格比起先前同款有更明顯的進步,風大認為ID設計是最
明顯進化點之一,也為中高階筆電市場提供另一種品牌的好選擇,未來如果有機會評測新
一代機種會再跟網友分享,以上新品資訊分享給對筆電有興趣的網友作參考:)
https://i.imgur.com/XbBqDs1.jpg
喜歡我的文章或影片的網友請訂閱windwithme Youtube頻道,
以便更快得知個人最新的測試動態,您的回文與按讚依然是我前進的動力!
--
https://youtu.be/KXejvE1WYms
前幾天GIGABYTE在CES發布最新AORUS與AERO系列筆電產品線,電競市場主要由AORUS系列
為主,創作者市場則由AERO系列為主,windwithme去年前有分享過幾篇AORUS與AERO高階
款,雙系列都具有相當特色性,尤其AERO稱得上是早期對創作者設計的筆電,現場展出
AORUS、AERO各兩款筆電,供與會者實際體驗試用。
https://i.imgur.com/8vDz720.jpg
AORUS推出15、17吋兩種尺寸,A面AORUS Logo有燈號功能,C面後方散熱孔形狀也頗具巧
思,看起來較簡約也更具備電競感,定位在為電競玩家或專業工作者所打造得高階電競筆
電設計,AORUS 17支援FHD 360Hz螢幕、最高3080Ti、i7-12700H與PCIe 4.0 SSD。
https://i.imgur.com/Yt6dq6f.jpg
B面率先採用Bent-Type螢幕讓下邊框縮小,達到4面窄邊框與屏占比90%,
隨著B面尺寸縮小,讓整體機身尺寸近似15吋傳統筆電,對於攜帶便利性有明顯助益。
https://i.imgur.com/dDVlrfn.jpg
C面鍵盤與觸控板為主,按鍵搭載RGB Fusion技術,並擁有1000萬次按壓壽命,上方AORUS
電源按鍵與散熱孔外型比以往機種更為好看,標榜運用超跑概念追求速度感而設計。
https://i.imgur.com/VCWTllj.jpg
照片為AORUS 15左方IO配置:
左起機身散熱孔、HDMI 2.1、USB 3.2 Gen1 (Type-C with DP)、3.5mm耳機/麥克風複合
插孔、USB 3.2 Gen1 (Type-A)。
https://i.imgur.com/N6c84tj.jpg
照片為AORUS 15右方IO配置:
RJ45網路孔、Thunderbolt 4(Type-C)、電源輸入、機身散熱孔。
新一代AORUS 15、17左右IO配置有些許不同,可自行查詢網路資料對比。
https://i.imgur.com/WmXkyOF.jpg
D面主要為底部散熱孔區域範圍與外型設計,看到幾乎上半面都是散熱孔位,採用
WINDFORCE Infinity散熱技術,兩個83葉風扇並搭配5根熱導管與4個出風孔,電池搭載大
容量99WHh能明顯提升續航力,現場提到亮度30%可撥放Youtube達7小時半。
https://i.imgur.com/7A9S6uf.jpg
接著是AERO系列外觀實拍,採用航太級鋁合金機身搭配7小時128道CNC工序,聽起來像是
記憶中的iPhone外殼工法,此外表面陽極處理可耐汙防指紋。
A面AERO Logo擁有白色燈號的設計,厚度約22mm且整機約2.3公斤。
https://i.imgur.com/gTT88xq.jpg
B面主要為螢幕,也是創作者最為關心的重點,尤其是螢幕面板等級與色澤表現,依等級
不同,高階主打4K、HDR、色澤精準,AERO 16擁有4K+ OLED螢幕,屏占比90%,Delta E
< 1與w / DCI-P3 100%,唯一業界Pantone+X-Rite雙校色認證,主打專業工作或內容創作
者,如此的螢幕等級應可勝利絕大多數的影像工作環境,AERO 17則是搭載QHD+165Hz
MiniLED螢幕,宣稱最高可達HDR1000。
https://i.imgur.com/Yr7hxHl.jpg
C面鍵盤與觸控板採用黑色,機身則為炫光銀作搭配,此區配色蠻類似Mac,按鍵手感還算
不錯,觸控板操作精準,對於工作效率的順暢度會更為提升,AERO 16搭配標準全尺寸鍵
盤,AERO 17右方有數字鍵區域,這是外觀上較大的差異處。
https://i.imgur.com/fzJrz9n.jpg
照片為AERO 17左方IO配置:機身散熱孔X3、Type-C、充電孔。遠看還是會誤以為是3個
USB的散熱孔,這樣的外型設計相當特別。
https://i.imgur.com/cPcakjh.jpg
照片為AERO 17右方IO配置:機身散熱孔X3、Thunderbolt 4(Type-C)X2。
IO精簡後僅提供3個Type-C接孔,主要是因為搭載99WHh更大容量電池,薄型設計但硬體最
高可搭載Intel Core i9-12900HK與nVIDIA RTX 3080 Ti,機身內空間配置為了達到最高
等級的硬體效能與續航力表現而對IO有所取捨,最後藉由附贈AERO Hub四合一USB-C集線
器來加強IO的擴充能力,希望未來改版能有內建SD卡插槽,對於某些創作者來說是慣用的
IO裝置。
https://i.imgur.com/LcXXX5Z.jpg
D面外觀與散熱孔設計,秉持著簡約風格,許多地方皆採用長條型的設計,同樣採用
WINDFORCE Infinity散熱技術,內部搭載兩個59葉風扇與5根散熱導管。
https://i.imgur.com/iJOzvtM.jpg
以上是兩款實機展示,補充現場一些重點說明部分,筆電產品線主要分為3個系列,AERO
、AORUS、GIGABYTE,定位與價格皆不同。
https://i.imgur.com/s35yBRO.jpg
AORUS 15、17主要特色。
https://i.imgur.com/asdQUEF.jpg
GIGABYTE G5/G7與A5/A7兩個系列主打超值電競,搭載AMD平台與支援至RTX 3070,最高硬
體規格看起來也擁有中高階等級以上的電競效能。
https://i.imgur.com/EBzw9cb.jpg
輕薄商務筆電代號U4,光看重量與厚度也相當吸引經常外出的族群,搭載當下商務筆電最
高階的Intel i7-1195G7,希望能盡快推出更新的12代機種。
https://i.imgur.com/rvppXwJ.jpg
GIGABYTE這幾年來對於筆電市場相當積極,尤其是AERO與AORUS打響名號,不像一些筆電
大廠有著玲瑯滿目的產品線與機型,但產品定位清楚與精簡也是件好事,今年CES所發表
的新一代機種,不少設計或硬體規格比起先前同款有更明顯的進步,風大認為ID設計是最
明顯進化點之一,也為中高階筆電市場提供另一種品牌的好選擇,未來如果有機會評測新
一代機種會再跟網友分享,以上新品資訊分享給對筆電有興趣的網友作參考:)
https://i.imgur.com/XbBqDs1.jpg
喜歡我的文章或影片的網友請訂閱windwithme Youtube頻道,
以便更快得知個人最新的測試動態,您的回文與按讚依然是我前進的動力!
--
Tags:
筆電
All Comments
By Iris
at 2022-01-16T05:50
at 2022-01-16T05:50
Related Posts
舊筆電更換ssd是否划算
By Ina
at 2022-01-13T20:44
at 2022-01-13T20:44
Modern 14 A10M的風扇型號
By Leila
at 2022-01-13T02:33
at 2022-01-13T02:33
Elitebook 850 G3 & 855 "G8" 世代交替
By Gilbert
at 2022-01-12T00:10
at 2022-01-12T00:10
Acer Swift 3搭載Intel Evo一日外出使用
By Faithe
at 2022-01-09T18:57
at 2022-01-09T18:57
ROG G713QM 新筆電螢幕檢測疑問
By Caroline
at 2022-01-08T23:48
at 2022-01-08T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