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機的進步幅度大嗎? - 音響

By Elma
at 2020-10-16T09:22
at 2020-10-16T09:2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Trainpser (Train)》之銘言:
: ※ 引述《LIONDOGs (栗悟飯とカメハメ波)》之銘言:
: : 7、80年代,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期,
: : 日系品牌百家爭鳴,每家用料都不手軟,
: : 耐用度更沒話說,
[恕刪]
: : 就好奇擴大機進步的幅度是否比DAC小很多?
: 打給後,無論A類AB類C類D類TD類奇怪類擴大我基本上都有用過加上聽過,
: 就以綜合專業和發燒產業擴大機,這方面以廠商的角度觀點來討論,
: 畢竟也挺多人有問我這種問題的,
[恕刪]
: 那專業用擴大機現在到底是怎麼個做法呢?
: 全部都改用數位擴大機,內建DSP和D類擴大,
: 甚至更一線的廠牌是使用Slave power加上處理器,全部都用主動電子分音,
: 然後內部都還有自己各家廠商的獨特秘密,
: 另外像是專業業界最大的秘密,分頻切段獨立前處理,
最近才讀過 JLH 的 Art of Linear Electronics, 來分享一些心得和感想
先破題再考古,就電路設計的角度出發,class-D 跟 1-bit DAC 是完全一樣的問題。
根本的好處是電位只有兩種,完全沒有非線性失真。或是說非線性失真都被限制在很
短的時間之內,能用類比濾波器移除。但是電源電路還是非常重要。兩者的進步基本
上同步。
在擴大機和音響的歷史上,成本和元件的取得一直是設計的一大考量。
以前真空管很貴,最早要用一隻真空管接收 AM 廣播加放大音頻
(Regenerative receiver, 1912)。之後的第一步是擴大音量到能推動
喇吧的程度。直到 1943 Williamson amplifier 把級間變壓器換成單管雙相,
讓全域負回授的穩定度能被量產 (級間變壓器的相位很亂,很難量產
全域負回授的機子),真正性能穩定又不錯的擴大機才進入民間。
之後的 Dynaco ST-70 (1959, Super Linear, 史上產量最大的擴大機) 或是
McIntosh MC240, 都是在三級管五級管不同的變壓器和回授上做文章,目的是
提高輸出功率。之後的晶體機還是卡在功率晶體的價位,因此還卡在雙聲道黑
膠的系統設計 (ST-70 同期):訊號來源 - 前級 - 後級 - 喇吧
到此為止,鐵磁喇吧單體其實都還蠻遜的,直到在音圈旁邊放一圈銅片之前,
鐵磁的非線性失真大概都會比頂級擴大機的失真還要高。這是天然磁鐵很長時
間的優勢。高音單體在過去三十年進步神速,到今天所有高音單體不是自己尖
鼻子就是旁邊有波導。
=== 新增 ===
1950s 單體非線性失真的另外一個來源是懸吊,這是 Acoustic Research 搞出
Asoustic Suspension 的原因,用封閉音箱的氣壓彈簧取代單體裡面的機械彈簧。
風險是容易卡圈,因為沒有機械彈簧把振膜拉回去。近代單體這部分也是進步很多。
1959 AR-3 是第一個用軟絲高音單體的喇吧。
=== 新增 ===
在低音單體進步、高音單體進步、擴大機原地踏步之後,下一個限制因子是
喇吧裡面的那個分音器,尤其是極低音的那部分。通常需要一個很大的電感
空氣電感的問題是總電阻過高,讓單體無法被擴大機真正的控制 (damping)。
鐵蕊電感要注意保磁和非線性效應。
主動分音的進步跟 CPU/GPU 基本上同步的,只要 bit 數夠高,所有類比分音
元件的不完美在數位的世界裡都不存在。功率晶體的價格下降,散熱片可能比
那顆晶體還要貴了,我們可以負擔起每個單體都有獨立擴大機。
1-bit DAC, Sigma-Delta DAC 和 SACD 本質上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在剛發明
SACD 的時候大家覺得這樣的 DSP 運算做不到即時,所以先算好之後整個存在
載體上。
音響最大的退步是低音單體的體積,有體積才有低頻。有低音的音樂會好聽非常多,
因為聽覺系統和大腦直接漠視那些失真的部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Masking Eff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oacoustics
我看到用三顆 5" 低音單體的窄體落地就很無語。這樣只會比一樣設計的書架
大聲,但是低頻一樣下不去。
喇吧的進步來自於 Spinorama 量測的普及。所有廠家現在都知道分頻點的附近
不只是聆聽軸上的銜接要平順,在所有方向都應該要平順。這也是同軸好聽的原因。
主動分音場型漂亮的大概分兩派,Genelec 8361A 是追求全頻段點源,中高音
用同軸,低音用對稱的輻射孔。JBL 就放棄上下的銜接,全力追求左右。上到
M2 下到 LSR305 都是這個思路,高音用號角、低音大單體。全系列中設計最有
趣的是 EON615,把低頻單體前面加上改變場型的結構,讓低音單體在比一般高
的頻率時輻射場型還是能控制,因此能把分頻點拉高,不需要像 M2 一樣用超貴
的壓縮單體。
強烈建議大家去試聽大體積的主動喇吧!
--
: ※ 引述《LIONDOGs (栗悟飯とカメハメ波)》之銘言:
: : 7、80年代,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期,
: : 日系品牌百家爭鳴,每家用料都不手軟,
: : 耐用度更沒話說,
[恕刪]
: : 就好奇擴大機進步的幅度是否比DAC小很多?
: 打給後,無論A類AB類C類D類TD類奇怪類擴大我基本上都有用過加上聽過,
: 就以綜合專業和發燒產業擴大機,這方面以廠商的角度觀點來討論,
: 畢竟也挺多人有問我這種問題的,
[恕刪]
: 那專業用擴大機現在到底是怎麼個做法呢?
: 全部都改用數位擴大機,內建DSP和D類擴大,
: 甚至更一線的廠牌是使用Slave power加上處理器,全部都用主動電子分音,
: 然後內部都還有自己各家廠商的獨特秘密,
: 另外像是專業業界最大的秘密,分頻切段獨立前處理,
最近才讀過 JLH 的 Art of Linear Electronics, 來分享一些心得和感想
先破題再考古,就電路設計的角度出發,class-D 跟 1-bit DAC 是完全一樣的問題。
根本的好處是電位只有兩種,完全沒有非線性失真。或是說非線性失真都被限制在很
短的時間之內,能用類比濾波器移除。但是電源電路還是非常重要。兩者的進步基本
上同步。
在擴大機和音響的歷史上,成本和元件的取得一直是設計的一大考量。
以前真空管很貴,最早要用一隻真空管接收 AM 廣播加放大音頻
(Regenerative receiver, 1912)。之後的第一步是擴大音量到能推動
喇吧的程度。直到 1943 Williamson amplifier 把級間變壓器換成單管雙相,
讓全域負回授的穩定度能被量產 (級間變壓器的相位很亂,很難量產
全域負回授的機子),真正性能穩定又不錯的擴大機才進入民間。
之後的 Dynaco ST-70 (1959, Super Linear, 史上產量最大的擴大機) 或是
McIntosh MC240, 都是在三級管五級管不同的變壓器和回授上做文章,目的是
提高輸出功率。之後的晶體機還是卡在功率晶體的價位,因此還卡在雙聲道黑
膠的系統設計 (ST-70 同期):訊號來源 - 前級 - 後級 - 喇吧
到此為止,鐵磁喇吧單體其實都還蠻遜的,直到在音圈旁邊放一圈銅片之前,
鐵磁的非線性失真大概都會比頂級擴大機的失真還要高。這是天然磁鐵很長時
間的優勢。高音單體在過去三十年進步神速,到今天所有高音單體不是自己尖
鼻子就是旁邊有波導。
=== 新增 ===
1950s 單體非線性失真的另外一個來源是懸吊,這是 Acoustic Research 搞出
Asoustic Suspension 的原因,用封閉音箱的氣壓彈簧取代單體裡面的機械彈簧。
風險是容易卡圈,因為沒有機械彈簧把振膜拉回去。近代單體這部分也是進步很多。
1959 AR-3 是第一個用軟絲高音單體的喇吧。
=== 新增 ===
在低音單體進步、高音單體進步、擴大機原地踏步之後,下一個限制因子是
喇吧裡面的那個分音器,尤其是極低音的那部分。通常需要一個很大的電感
空氣電感的問題是總電阻過高,讓單體無法被擴大機真正的控制 (damping)。
鐵蕊電感要注意保磁和非線性效應。
主動分音的進步跟 CPU/GPU 基本上同步的,只要 bit 數夠高,所有類比分音
元件的不完美在數位的世界裡都不存在。功率晶體的價格下降,散熱片可能比
那顆晶體還要貴了,我們可以負擔起每個單體都有獨立擴大機。
1-bit DAC, Sigma-Delta DAC 和 SACD 本質上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在剛發明
SACD 的時候大家覺得這樣的 DSP 運算做不到即時,所以先算好之後整個存在
載體上。
音響最大的退步是低音單體的體積,有體積才有低頻。有低音的音樂會好聽非常多,
因為聽覺系統和大腦直接漠視那些失真的部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Masking Eff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oacoustics
我看到用三顆 5" 低音單體的窄體落地就很無語。這樣只會比一樣設計的書架
大聲,但是低頻一樣下不去。
喇吧的進步來自於 Spinorama 量測的普及。所有廠家現在都知道分頻點的附近
不只是聆聽軸上的銜接要平順,在所有方向都應該要平順。這也是同軸好聽的原因。
主動分音場型漂亮的大概分兩派,Genelec 8361A 是追求全頻段點源,中高音
用同軸,低音用對稱的輻射孔。JBL 就放棄上下的銜接,全力追求左右。上到
M2 下到 LSR305 都是這個思路,高音用號角、低音大單體。全系列中設計最有
趣的是 EON615,把低頻單體前面加上改變場型的結構,讓低音單體在比一般高
的頻率時輻射場型還是能控制,因此能把分頻點拉高,不需要像 M2 一樣用超貴
的壓縮單體。
強烈建議大家去試聽大體積的主動喇吧!
--
Tags:
音響
All Comments

By Doris
at 2020-10-18T03:18
at 2020-10-18T03:18

By Belly
at 2020-10-19T21:14
at 2020-10-19T21:14

By Suhail Hany
at 2020-10-21T15:10
at 2020-10-21T15:10

By Lydia
at 2020-10-23T09:05
at 2020-10-23T09:05

By Thomas
at 2020-10-25T03:01
at 2020-10-25T03:01

By Damian
at 2020-10-26T20:57
at 2020-10-26T20:57

By Freda
at 2020-10-28T14:52
at 2020-10-28T14:52

By Candice
at 2020-10-30T08:48
at 2020-10-30T08:48

By Ivy
at 2020-11-01T02:44
at 2020-11-01T02:44

By Michael
at 2020-11-02T20:40
at 2020-11-02T20:40

By Sierra Rose
at 2020-11-04T14:35
at 2020-11-04T14:35

By Lily
at 2020-11-06T08:31
at 2020-11-06T08:31

By Rae
at 2020-11-08T02:27
at 2020-11-08T02:27

By Kelly
at 2020-11-09T20:22
at 2020-11-09T20:22

By Necoo
at 2020-11-11T14:18
at 2020-11-11T14:18

By Daph Bay
at 2020-11-13T08:14
at 2020-11-13T08:14

By Robert
at 2020-11-15T02:10
at 2020-11-15T02:10

By Bethany
at 2020-11-16T20:05
at 2020-11-16T20:05

By Isla
at 2020-11-18T14:01
at 2020-11-18T14:01

By Candice
at 2020-11-20T07:57
at 2020-11-20T07:57

By Hedy
at 2020-11-22T01:52
at 2020-11-22T01:52

By Queena
at 2020-11-23T19:48
at 2020-11-23T19:48

By Delia
at 2020-11-25T13:44
at 2020-11-25T13:44

By Callum
at 2020-11-27T07:40
at 2020-11-27T07:40

By Victoria
at 2020-11-29T01:35
at 2020-11-29T01:35

By Aaliyah
at 2020-11-30T19:31
at 2020-11-30T19:31

By Megan
at 2020-12-02T13:27
at 2020-12-02T13:27

By Kelly
at 2020-12-04T07:23
at 2020-12-04T07:23

By Emily
at 2020-12-06T01:18
at 2020-12-06T01:18

By Una
at 2020-12-07T19:14
at 2020-12-07T19:14

By Puput
at 2020-12-09T13:10
at 2020-12-09T13:10

By Emily
at 2020-12-11T07:05
at 2020-12-11T07:05

By Sandy
at 2020-12-13T01:01
at 2020-12-13T01:01

By Callum
at 2020-12-14T18:57
at 2020-12-14T18:57

By Kelly
at 2020-12-16T12:53
at 2020-12-16T12:53

By Isla
at 2020-12-18T06:48
at 2020-12-18T06:48

By Dinah
at 2020-12-20T00:44
at 2020-12-20T00:44

By Vanessa
at 2020-12-21T18:40
at 2020-12-21T18:40

By Quanna
at 2020-12-23T12:35
at 2020-12-23T12:35

By Yuri
at 2020-12-25T06:31
at 2020-12-25T06:31

By Sandy
at 2020-12-27T00:27
at 2020-12-27T00:27

By Thomas
at 2020-12-28T18:23
at 2020-12-28T18:23

By Oscar
at 2020-12-30T12:18
at 2020-12-30T12:18

By Xanthe
at 2021-01-01T06:14
at 2021-01-01T06:14
Related Posts
適合Micromega MySpeaker的喇吧架

By Leila
at 2020-10-15T18:38
at 2020-10-15T18:38
擴大機的進步幅度大嗎?

By Linda
at 2020-10-15T17:23
at 2020-10-15T17:23
有關 Klipsch The Fives的問題及建議

By Rachel
at 2020-10-13T21:09
at 2020-10-13T21:09
可攜式藍牙音響推薦 15k內

By Ula
at 2020-10-11T18:40
at 2020-10-11T18:40
關於手提音響的暱稱

By Olive
at 2020-10-11T02:29
at 2020-10-11T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