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 Mac,為什麼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 - 3C

By Jack
at 2020-08-30T17:28
at 2020-08-30T17:28
Table of Contents
比起 Mac,為什麼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就那麼難用?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27 日 8:00
從 Windows 筆電轉投 MacBook 多年,一直有一個疑惑困擾筆者──為什麼大多數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都那麼難用?
對 MacBook 用戶來說,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經常列為無法割捨的重要原因。而對 Windows
用戶來說,糟糕的觸控板體驗讓滑鼠依然占據筆電最佳拍檔的位置。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究竟難用在哪
我們先從觸控板的基本動作說起。日常使用時,用戶使用觸控板大致可分為幾種。
移動游標
多指手勢
觸控點擊
按壓點擊
這些基本涵蓋所有觸控板能完成的動作,前三者主要和觸控板的表面材質有關。
好的觸控移動體驗手感要順滑不澀,使用起來輕鬆不費力。這種觸控板一般使用玻璃材質
。玻璃材質現在廣泛應用在觸控操作裝置,最常見的就是手機。但光滑的玻璃在有手汗的
情況下,手感就會非常艱澀,所以觸控板都會做成磨砂手感,增加順滑感。多指手勢和移
動一樣,只是增加多點觸控點應用。
關鍵在最後一項,也就是按壓點擊操作。由於系統互動設計,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會移動
游標,而點按代表點選操作,兩者結合讓我們能點選螢幕不同元素,進行後續複雜操作。
從移動到點按的過程,大多數人習慣是移動到目標元素直接選按,比如選一個圖標,如快
速打開某應用程式,後續還能繼續接著移動操作,比如點選一段文字等。
這種互動形式是非常頻繁的操作,好處在於你可同時操作空間水平移動(滑動)與垂直移
動(點按),手不用抬腕離開觸控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不僅效率高,同時非常自然和直
覺,這點是雙擊或多指手勢都無法比擬。
Windows 筆電觸控板為什麼難用,按壓點擊的糟糕體驗難辭其咎。如果你經常使用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會很神奇的發現按壓反饋並非所有區域一致,而是從頂部到底
部呈現明顯的線性變化──頂部幾乎按壓不動,越靠近底部則越容易按下去。
這就是導致最頻繁的操作──移動後按壓這個「經典 Combo」出現斷層,如果向上移動,
比如找到最上角的窗口關閉按鈕按壓點擊,經常發現觸控板按不動,而向下移動到任務欄
按壓點按則簡單得多,這種分裂的體驗會讓觸控板的體驗急劇下降,「難用」的評價隨之
而來。
但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好的觸控板是怎麼做的
不少人都知道 2015 年以後使用 Force Touch 的 MacBook 觸控板體驗出色,而大多數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到今天使用體驗依然差勁。問題在哪?就在結構設計。
那些有獨立按鈕的早期觸控板先不提,目前大多數筆電觸控板結構像「跳板」,可以想像
一下跳水時的 3 公尺跳板或蹺蹺板的一邊。觸控板下面留有一定空間,這部分通常會有一個按鈕,讓觸控板按下去就能點擊。
但同時,靠近鍵盤的上半部分則固定無法按動,想按壓點擊只能往下移,這導致觸控板的
可用性只有一半。
使用 Force Touch 前,MacBook 的觸控板其實也是這種設計,直到 2015 年 12 吋
MacBook 率先搭載 Force Touch 壓力觸控板,徹底顛覆了筆電觸控板的使用體驗。
Force Touch 技術前幾年已說很多,核心就是用振動馬達模擬按壓力度回饋代替傳統機械
結構,蘋果稱之為「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且在四角都加入力道感測器,可感
知用戶按壓的力量。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全區域都有相同手感。因向上移動後,觸控板無法直接按的情
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這些小細節改善不斷積累,讓 MacBook 觸控板甩開其他筆電觸控板一大截距離。
現在一些尋求改善的 Windows 陣營產品也開始關注觸控板的使用體驗,如剛發表的華為
MateBook X,就搭載「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內建 8 個壓電陶瓷片,提供全區域感
測按壓震動回饋。
但非壓力觸控板不用振動反饋,就不能做到全區域按壓嗎?其實也不是,至少蘋果就有一
個精巧可行的方案──iPad Pro 的巧控鍵盤。
在這個鍵盤,除了精巧設計的配重與懸掛吸附方式,觸控板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助力。
觸控板雖然面積不大,但滑動觸感和點擊手感都不錯,讓很多人驚喜的是,這是一塊任何
區域都能按的觸控板。
iFixit 的拆解可看到,巧控鍵盤採用全新機械結構設計。中間部分是一整個按鈕,然後
透過槓桿原理,用機械機構覆蓋四角最難受力的部分。
這精巧的設計讓用戶在任何區域按壓後,壓力都會傳到中心按鈕,讓整個觸控板變成一個
大按鈕,做到全區域可按壓。
更高精準度與更大面積
除了按壓點擊的手感,凡是好好用過 Windows 筆電和 MacBook 的人也能感受到,游標移
動方面,大多數 Windows 筆電手感總感覺更「飄」,精準度沒有 MacBook 觸控板那麼高
。
這感覺同樣沒錯,就像 iOS 的觸控延遲輾壓 Android 多年,MacBook 觸控板在精準度和
觸控延遲都遠比大多數 Windows 筆電更好,且還有多點觸控為基礎的多指操作手勢輔助
。
如今較新的 Windows 筆電如微軟 Surface 系列、戴爾 XPS 系列都提供更優秀的觸控板
體驗,精準度更好,同時也支援多指手勢,只是按壓操作依然和精妙的 Force Touch 無
法相比。
較老的 Windows 筆電並非沒有改善機會。之前微軟聯合英特爾、義隆電子和新思科技提
出「精確式觸控板」解決方案,由微軟帶領,直接在 Windows 系統控制。
只要是 Elan / Synaptics 的觸控方案,更新驅動程式後就能獲得近似新「精確式觸控板
」的體驗,對部分老款筆電可說是重生的更新。
當然,如果要讓一塊好觸控板物盡其用,優秀硬體基礎上還需操作系統和第三方 App 都
花心思配合,Windows 系統在這方面來說還需要慢慢磨合。
最後一點影響觸控板使用體驗的因素,則是單純的面積大小。觸控板說到底也是透過用戶
手指操作,手指可移動範圍和用戶操作密切相關,當觸控板面積不夠大,游標移動就需要
手指頻繁抬起放下。
更大觸控板是這幾年 MacBook 的趨勢之一,2016 款 MacBook Pro 相比 2015 款,觸控
板一下子大了一圈。今年更新的 2020 款 MacBook Air 也把觸控板面積增大 20%,手指
移動範圍更寬廣,更多元素一次滑動就能完成。
至於觸控板空間不足則可參考 iPad Pro 的巧控鍵盤配件,受限於體積,觸控板面積一定
不夠,長時間使用會比 MacBook Pro 痛苦很多。
筆電觸控板為什麼難用,關於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得出了答案。但受限於 Windows 陣營的
局限性,很難在更多筆電品牌看到付更高成本提供更好的觸控體驗。
一塊好觸控板的體驗多讓人身心愉悅,即便你認為滑鼠才和 Windows 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但好觸控板與滑鼠操作並不衝突,不是嗎?
https://tinyurl.com/y2axr27w
事實就是水果軟硬體一把抓,有辦法玩出自己的花樣
Windows筆電就老問題無解,太多複雜的硬體還要配合系統。不過還是有例外的,像是早
期ThinkPad的小紅點。然後廠商也不想砸太多錢在觸控板上,看看那個MagicTrackad一個
要賣你3800
--
作者 goipait (GoGo)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問卦] 有沒有彥州懶人包?
時間 Sat May 28 08:23:13 2016
--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27 日 8:00
從 Windows 筆電轉投 MacBook 多年,一直有一個疑惑困擾筆者──為什麼大多數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都那麼難用?
對 MacBook 用戶來說,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經常列為無法割捨的重要原因。而對 Windows
用戶來說,糟糕的觸控板體驗讓滑鼠依然占據筆電最佳拍檔的位置。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究竟難用在哪
我們先從觸控板的基本動作說起。日常使用時,用戶使用觸控板大致可分為幾種。
移動游標
多指手勢
觸控點擊
按壓點擊
這些基本涵蓋所有觸控板能完成的動作,前三者主要和觸控板的表面材質有關。
好的觸控移動體驗手感要順滑不澀,使用起來輕鬆不費力。這種觸控板一般使用玻璃材質
。玻璃材質現在廣泛應用在觸控操作裝置,最常見的就是手機。但光滑的玻璃在有手汗的
情況下,手感就會非常艱澀,所以觸控板都會做成磨砂手感,增加順滑感。多指手勢和移
動一樣,只是增加多點觸控點應用。
關鍵在最後一項,也就是按壓點擊操作。由於系統互動設計,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會移動
游標,而點按代表點選操作,兩者結合讓我們能點選螢幕不同元素,進行後續複雜操作。
從移動到點按的過程,大多數人習慣是移動到目標元素直接選按,比如選一個圖標,如快
速打開某應用程式,後續還能繼續接著移動操作,比如點選一段文字等。
這種互動形式是非常頻繁的操作,好處在於你可同時操作空間水平移動(滑動)與垂直移
動(點按),手不用抬腕離開觸控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不僅效率高,同時非常自然和直
覺,這點是雙擊或多指手勢都無法比擬。
Windows 筆電觸控板為什麼難用,按壓點擊的糟糕體驗難辭其咎。如果你經常使用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會很神奇的發現按壓反饋並非所有區域一致,而是從頂部到底
部呈現明顯的線性變化──頂部幾乎按壓不動,越靠近底部則越容易按下去。
這就是導致最頻繁的操作──移動後按壓這個「經典 Combo」出現斷層,如果向上移動,
比如找到最上角的窗口關閉按鈕按壓點擊,經常發現觸控板按不動,而向下移動到任務欄
按壓點按則簡單得多,這種分裂的體驗會讓觸控板的體驗急劇下降,「難用」的評價隨之
而來。
但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好的觸控板是怎麼做的
不少人都知道 2015 年以後使用 Force Touch 的 MacBook 觸控板體驗出色,而大多數
Windows 筆電的觸控板到今天使用體驗依然差勁。問題在哪?就在結構設計。
那些有獨立按鈕的早期觸控板先不提,目前大多數筆電觸控板結構像「跳板」,可以想像
一下跳水時的 3 公尺跳板或蹺蹺板的一邊。觸控板下面留有一定空間,這部分通常會有一個按鈕,讓觸控板按下去就能點擊。
但同時,靠近鍵盤的上半部分則固定無法按動,想按壓點擊只能往下移,這導致觸控板的
可用性只有一半。
使用 Force Touch 前,MacBook 的觸控板其實也是這種設計,直到 2015 年 12 吋
MacBook 率先搭載 Force Touch 壓力觸控板,徹底顛覆了筆電觸控板的使用體驗。
Force Touch 技術前幾年已說很多,核心就是用振動馬達模擬按壓力度回饋代替傳統機械
結構,蘋果稱之為「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且在四角都加入力道感測器,可感
知用戶按壓的力量。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全區域都有相同手感。因向上移動後,觸控板無法直接按的情
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這些小細節改善不斷積累,讓 MacBook 觸控板甩開其他筆電觸控板一大截距離。
現在一些尋求改善的 Windows 陣營產品也開始關注觸控板的使用體驗,如剛發表的華為
MateBook X,就搭載「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內建 8 個壓電陶瓷片,提供全區域感
測按壓震動回饋。
但非壓力觸控板不用振動反饋,就不能做到全區域按壓嗎?其實也不是,至少蘋果就有一
個精巧可行的方案──iPad Pro 的巧控鍵盤。
在這個鍵盤,除了精巧設計的配重與懸掛吸附方式,觸控板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助力。
觸控板雖然面積不大,但滑動觸感和點擊手感都不錯,讓很多人驚喜的是,這是一塊任何
區域都能按的觸控板。
iFixit 的拆解可看到,巧控鍵盤採用全新機械結構設計。中間部分是一整個按鈕,然後
透過槓桿原理,用機械機構覆蓋四角最難受力的部分。
這精巧的設計讓用戶在任何區域按壓後,壓力都會傳到中心按鈕,讓整個觸控板變成一個
大按鈕,做到全區域可按壓。
更高精準度與更大面積
除了按壓點擊的手感,凡是好好用過 Windows 筆電和 MacBook 的人也能感受到,游標移
動方面,大多數 Windows 筆電手感總感覺更「飄」,精準度沒有 MacBook 觸控板那麼高
。
這感覺同樣沒錯,就像 iOS 的觸控延遲輾壓 Android 多年,MacBook 觸控板在精準度和
觸控延遲都遠比大多數 Windows 筆電更好,且還有多點觸控為基礎的多指操作手勢輔助
。
如今較新的 Windows 筆電如微軟 Surface 系列、戴爾 XPS 系列都提供更優秀的觸控板
體驗,精準度更好,同時也支援多指手勢,只是按壓操作依然和精妙的 Force Touch 無
法相比。
較老的 Windows 筆電並非沒有改善機會。之前微軟聯合英特爾、義隆電子和新思科技提
出「精確式觸控板」解決方案,由微軟帶領,直接在 Windows 系統控制。
只要是 Elan / Synaptics 的觸控方案,更新驅動程式後就能獲得近似新「精確式觸控板
」的體驗,對部分老款筆電可說是重生的更新。
當然,如果要讓一塊好觸控板物盡其用,優秀硬體基礎上還需操作系統和第三方 App 都
花心思配合,Windows 系統在這方面來說還需要慢慢磨合。
最後一點影響觸控板使用體驗的因素,則是單純的面積大小。觸控板說到底也是透過用戶
手指操作,手指可移動範圍和用戶操作密切相關,當觸控板面積不夠大,游標移動就需要
手指頻繁抬起放下。
更大觸控板是這幾年 MacBook 的趨勢之一,2016 款 MacBook Pro 相比 2015 款,觸控
板一下子大了一圈。今年更新的 2020 款 MacBook Air 也把觸控板面積增大 20%,手指
移動範圍更寬廣,更多元素一次滑動就能完成。
至於觸控板空間不足則可參考 iPad Pro 的巧控鍵盤配件,受限於體積,觸控板面積一定
不夠,長時間使用會比 MacBook Pro 痛苦很多。
筆電觸控板為什麼難用,關於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得出了答案。但受限於 Windows 陣營的
局限性,很難在更多筆電品牌看到付更高成本提供更好的觸控體驗。
一塊好觸控板的體驗多讓人身心愉悅,即便你認為滑鼠才和 Windows 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但好觸控板與滑鼠操作並不衝突,不是嗎?
https://tinyurl.com/y2axr27w
事實就是水果軟硬體一把抓,有辦法玩出自己的花樣
Windows筆電就老問題無解,太多複雜的硬體還要配合系統。不過還是有例外的,像是早
期ThinkPad的小紅點。然後廠商也不想砸太多錢在觸控板上,看看那個MagicTrackad一個
要賣你3800
--
作者 goipait (GoGo)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問卦] 有沒有彥州懶人包?
時間 Sat May 28 08:23:13 2016
噓 obov: 懶趴包喇幹 05/28 08:23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Tristan Cohan
at 2020-09-04T07:56
at 2020-09-04T07:56

By Wallis
at 2020-09-05T20:30
at 2020-09-05T20:30

By Sierra Rose
at 2020-09-06T12:28
at 2020-09-06T12:28

By Isla
at 2020-09-11T10:04
at 2020-09-11T10:04

By David
at 2020-09-12T04:16
at 2020-09-12T04:16

By Lydia
at 2020-09-12T11:25
at 2020-09-12T11:25

By Delia
at 2020-09-15T20:00
at 2020-09-15T20:00

By Genevieve
at 2020-09-19T03:17
at 2020-09-19T03:17

By Bethany
at 2020-09-19T08:04
at 2020-09-19T08:04

By Tom
at 2020-09-24T00:54
at 2020-09-24T00:54

By Selena
at 2020-09-24T05:40
at 2020-09-24T05:40

By Callum
at 2020-09-27T11:19
at 2020-09-27T11:19

By Quintina
at 2020-09-27T22:24
at 2020-09-27T22:24

By Harry
at 2020-09-28T14:49
at 2020-09-28T14:49

By Kelly
at 2020-09-29T23:04
at 2020-09-29T23:04

By Dorothy
at 2020-10-04T05:21
at 2020-10-04T05:21

By Zanna
at 2020-10-04T13:03
at 2020-10-04T13:03

By Enid
at 2020-10-08T05:18
at 2020-10-08T05:18

By Oliver
at 2020-10-11T11:04
at 2020-10-11T11:04

By Agatha
at 2020-10-13T23:37
at 2020-10-13T23:37

By Thomas
at 2020-10-17T20:57
at 2020-10-17T20:57

By Sierra Rose
at 2020-10-21T05:53
at 2020-10-21T05:53

By Rae
at 2020-10-24T23:50
at 2020-10-24T23:50

By Adele
at 2020-10-27T09:11
at 2020-10-27T09:11

By Andy
at 2020-10-28T17:43
at 2020-10-28T17:43

By Anthony
at 2020-10-31T11:31
at 2020-10-31T11:31

By Jack
at 2020-11-03T23:20
at 2020-11-03T23:20

By Hedy
at 2020-11-05T07:58
at 2020-11-05T07:58

By Hedda
at 2020-11-07T13:59
at 2020-11-07T13:59

By Dorothy
at 2020-11-10T00:17
at 2020-11-10T00:17

By Lauren
at 2020-11-12T22:35
at 2020-11-12T22:35

By Delia
at 2020-11-14T21:42
at 2020-11-14T21:42

By Caroline
at 2020-11-16T20:04
at 2020-11-16T20:04

By Emily
at 2020-11-16T22:20
at 2020-11-16T22:20

By Una
at 2020-11-18T15:52
at 2020-11-18T15:52

By Olive
at 2020-11-23T02:05
at 2020-11-23T02:05

By Audriana
at 2020-11-23T19:46
at 2020-11-23T19:46

By Donna
at 2020-11-25T02:36
at 2020-11-25T02:36

By Harry
at 2020-11-25T04:15
at 2020-11-25T04:15

By Dinah
at 2020-11-26T00:22
at 2020-11-26T00:22

By Damian
at 2020-11-28T22:38
at 2020-11-28T22:38

By Caroline
at 2020-12-01T06:30
at 2020-12-01T06:30

By Yedda
at 2020-12-06T01:52
at 2020-12-06T01:52

By Irma
at 2020-12-09T10:36
at 2020-12-09T10:36

By Charlie
at 2020-12-11T08:34
at 2020-12-11T08:34

By Oscar
at 2020-12-15T01:20
at 2020-12-15T01:20

By Annie
at 2020-12-19T06:51
at 2020-12-19T06:51

By Catherine
at 2020-12-21T09:47
at 2020-12-21T09:47

By Anthony
at 2020-12-23T06:47
at 2020-12-23T06:47

By Christine
at 2020-12-24T00:21
at 2020-12-24T00:21

By Barb Cronin
at 2020-12-28T17:58
at 2020-12-28T17:58

By Olga
at 2020-12-29T05:42
at 2020-12-29T05:42

By Una
at 2020-12-31T05:02
at 2020-12-31T05:0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1-01T21:19
at 2021-01-01T21:19

By Kama
at 2021-01-02T20:49
at 2021-01-02T20:49

By Brianna
at 2021-01-05T17:03
at 2021-01-05T17:03

By Hedwig
at 2021-01-08T03:59
at 2021-01-08T03:59

By Hardy
at 2021-01-11T18:50
at 2021-01-11T18:50

By Poppy
at 2021-01-13T12:18
at 2021-01-13T12:18

By Edwina
at 2021-01-18T09:18
at 2021-01-18T09:18

By Tom
at 2021-01-19T13:37
at 2021-01-19T13:37

By Robert
at 2021-01-24T00:17
at 2021-01-24T00:17

By Edith
at 2021-01-25T01:16
at 2021-01-25T01:16

By Erin
at 2021-01-26T17:59
at 2021-01-26T17:59

By Lily
at 2021-01-31T04:47
at 2021-01-31T04:47

By Olivia
at 2021-02-01T01:46
at 2021-02-01T01:46

By Gary
at 2021-02-05T20:09
at 2021-02-05T20:09

By Olga
at 2021-02-05T22:38
at 2021-02-05T22:38

By Zora
at 2021-02-07T19:47
at 2021-02-07T19:47

By Kumar
at 2021-02-11T03:01
at 2021-02-11T03:01

By Irma
at 2021-02-15T17:41
at 2021-02-15T17:41

By Brianna
at 2021-02-19T05:38
at 2021-02-19T05:38

By Delia
at 2021-02-21T07:39
at 2021-02-21T07:39

By Joe
at 2021-02-22T15:18
at 2021-02-22T15:18

By Iris
at 2021-02-25T06:52
at 2021-02-25T06:52

By Joseph
at 2021-02-28T09:51
at 2021-02-28T09:51

By Lily
at 2021-03-01T12:13
at 2021-03-01T12:13

By Thomas
at 2021-03-04T20:07
at 2021-03-04T20:07

By Christine
at 2021-03-05T16:03
at 2021-03-05T16:03

By Christine
at 2021-03-09T23:15
at 2021-03-09T23:15

By Poppy
at 2021-03-14T08:24
at 2021-03-14T08:2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1-03-14T19:21
at 2021-03-14T19:21

By Donna
at 2021-03-17T01:26
at 2021-03-17T01:26

By Thomas
at 2021-03-17T10:51
at 2021-03-17T10:51

By Steve
at 2021-03-18T09:50
at 2021-03-18T09:50

By Oliver
at 2021-03-21T18:14
at 2021-03-21T18:14

By Brianna
at 2021-03-24T14:37
at 2021-03-24T14:37

By Brianna
at 2021-03-27T08:05
at 2021-03-27T08:05

By Andrew
at 2021-03-28T14:43
at 2021-03-28T14:43

By Doris
at 2021-03-30T18:29
at 2021-03-30T18:29

By William
at 2021-03-31T11:41
at 2021-03-31T11:41

By Olivia
at 2021-04-04T17:15
at 2021-04-04T17:15

By Blanche
at 2021-04-05T22:10
at 2021-04-05T22:10

By Aaliyah
at 2021-04-06T12:56
at 2021-04-06T12:56

By Tracy
at 2021-04-08T09:07
at 2021-04-08T09:07

By Rae
at 2021-04-08T14:23
at 2021-04-08T14:23

By Hedda
at 2021-04-12T11:53
at 2021-04-12T11:53

By Agatha
at 2021-04-17T01:57
at 2021-04-17T01:57

By Caitlin
at 2021-04-21T03:23
at 2021-04-21T03:23

By Sierra Rose
at 2021-04-21T09:30
at 2021-04-21T09:30

By Rachel
at 2021-04-25T15:41
at 2021-04-25T15:41

By Eden
at 2021-04-30T09:26
at 2021-04-30T09:26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5-02T18:54
at 2021-05-02T18:54

By Isabella
at 2021-05-07T07:04
at 2021-05-07T07:04

By Rachel
at 2021-05-07T19:28
at 2021-05-07T19:28

By James
at 2021-05-08T17:49
at 2021-05-08T17:49

By Liam
at 2021-05-08T23:56
at 2021-05-08T23:56

By Lydia
at 2021-05-12T08:48
at 2021-05-12T08:48

By Necoo
at 2021-05-15T11:35
at 2021-05-15T11:35

By Necoo
at 2021-05-15T22:21
at 2021-05-15T22:21

By Margaret
at 2021-05-16T18:23
at 2021-05-16T18:23

By Bennie
at 2021-05-19T10:53
at 2021-05-19T10:53

By Harry
at 2021-05-20T10:43
at 2021-05-20T10:43

By Mia
at 2021-05-25T02:11
at 2021-05-25T02:11

By Connor
at 2021-05-29T02:08
at 2021-05-29T02:08

By Kristin
at 2021-05-29T18:33
at 2021-05-29T18:33

By Una
at 2021-05-30T11:09
at 2021-05-30T11:09
Related Posts
能跑CAD-2D...WOW經典版的準系統

By Quanna
at 2020-08-30T17:12
at 2020-08-30T17:12
25K M-ATX中小機殼 文書/電玩機 (升級)

By Yedda
at 2020-08-30T16:52
at 2020-08-30T16:52
西台灣3090預售價格

By Ursula
at 2020-08-30T16:23
at 2020-08-30T16:23
西台灣3090預售價格

By Ivy
at 2020-08-30T16:15
at 2020-08-30T16:15
35K繪圖機

By Victoria
at 2020-08-30T16:07
at 2020-08-30T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