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評價的方向 - 喇叭
By Hamiltion
at 2010-12-14T09:12
at 2010-12-14T09:12
Table of Contents
看到 W 兄發的文章中 提到嘴巴大跟唱歌身高的問題 這的確是一項問題 不過
隨著基本主義的不同 認定嚴重的程度也不太一樣
音響系統向來有所謂 "音象派" 與 "音場派" 的不同 早期根本沒有 Stereo 這
種東西 當立體聲這種東西剛發展出來時 只要能標示具有兩聲道的產品就是所
謂神兵 相較於如早年的手搖 LP 出來就只是一個可愛的小號角 聲音當然僅是
單聲道 所以一個音源發聲 -> 簡單的說就是純音色(樂)欣賞
隨著立體聲的發展 重現現場的走向越來越主流 比方一個交響樂團的錄音於一
套系統中重新播放 樂迷會希望能夠產生左右遠近的辨識度 進而從寬窄縱深提
升到立體空間加入了高低的要素 當然這需要錄音時的規劃與後製的處理 才能
滿足三維空間的音場重現 因為參考器材的不同 播放出來的定位點也不同 當我
們的系統重現 難免會產生誤差 理想的狀況是你聽到的跟現場的感受一樣 但其
實這是不易辦到的
以常見的表演舞台為例 為了讓聲音傳遞更遠 舞台往往比聽眾座位高 有的音樂
廳設計近似現在的電影院 越後排座位越高 所以坐在所謂的皇帝位 (好的音樂
廳設計所謂的甜蜜點佔的範圍很大) 你不一定比表演者高或低 既然連座位高低
都未知 何來絕對的三維空間音場定位 ? 再以全伴奏歌劇為例 表演者在舞台上
樂團往往都在台下 如果你坐過很前排 你會發現樂團的音壓會把你轟飛 更慘的
是人聲隱沒在裡面 沒錯 好的歌劇家聲音穿透力很強 就算是在極前排辨識度也
很高 但很無奈的 一場中大型歌劇不會只有最頂尖的歌唱者 所以聰明點 還是
坐在適當的位子較好 前面我所提的 適用於大部份狀況 反例當然絕對存在
所以 當你坐的比較遠時 透過堂音效益 試問 我們聽到的歌唱者身高到底是有
多高 ? 實際的狀況 你甚至會感受到整個空間都是美聲在飄盪 但 若是在很糟
的環境中 你可能只聽到 "點音源" 跟一堆恐佈的吵雜迴音與雜音
已故的大師卡拉揚 算是很早發現 CD 這塊新興領域的人 也是實施分軌錄音的
先鋒之一 但是這也是傳統音像派攻擊的開始 各聲部分開錄音 最後才用後製手
段去 "還原" 樂團的各部位置 這樣 '做' 出來的音場 自然會有 "失真" 的問
題 更不用說現代錄音 常常是樂團先錄好 然後歌手再去唱歌唱到好 最後再來
"混音" 完成
如果跟我一起聽過叭的板友就會發現 我幾乎不會坐在皇帝位聽叭 我永遠都愛
在叭的一公尺左右的正前方 隨著叭的高低 有時站 有時蹲 去聽叭 就像 r 兄
講的一樣 音樂的重現 細節越多是越高的目標 越還原的系統是越能回歸原創精
神的(先不論 hi-end 或是 State of The Art 這種極致的要求) 但很無奈的
金錢的力量 決定 音樂的質量
所以三萬元的叭 跟 七十萬元的叭 聲音的需求與目標 設定的高度不會一樣 我
以前曾以為 只要用很好的擴大機去推 任何叭都應該可以發出比爛擴大機好的
聲音 但是實際上我發現這是錯誤的 因為爛的叭的細節承受能力很差 當擴大機
從訊源那獲得豐沛的原聲而送至喇叭時 因為重播能力的天限 細節出不來但是
仍影響叭的振動 最後讓聲音更偏頗聽感更差 但是這並未違背 用 暴力前中端
可以找出 叭的上限 的想法與做法 越好的叭 自然更應經的起考驗 可是
系統的建構 有搭配的原罪
我常跟朋友說 "喇叭是系統最後的限制器" 因為前中端再好 喇叭這關一旦過不
了 聲音的水準就只能到一個極限 搭配再好也沒用 所以預算抓好了 前中後端
該花多少錢一定要有個底 也許一萬元兩萬元 我們可以說 反正叭是最後的限制
器 那絕大部份的錢 都砸在喇叭就好啦 沒錯 我也認同下面的說法
當叭買好以後 擴大機跟訊源的預算自然會生出來
可是 如果叭買到十萬二十萬甚至更多呢 ? 大家常在說 什麼什麼牌 那款那款
型號很容易出好聲 但我必需要更鄭重呼籲 什麼什麼牌 那款那款型
更容易出衰聲 !!!
為啥很多好叭老是在哭 為啥很多好系統出不了好聲 原因就是系統失衡 雖然我
個人對 1(前端/訊源) : 1(中端/擴大機) : 1(後端/發聲者<喇叭/耳機) 這種
錯誤的認知比例相當不以為然 但是就算是這種比例來說 意即十萬的叭 你要準
備三十萬去整治他 實際上 礙於現在音響系統各部份價格都飆漲 三十萬這個數
字當然是太天真 更有甚者 往往非常棒的搭配 會出現 ? : 2~XX : 1 這種恐佈
的比例 (? 是因為訊源端的投資無法估計 ! 在此我指的不是音樂內涵部份)
某種程度上 我不是很建議一般人聽 "習慣" 太好的系統 耳朵這種東西 也是由
奢入儉難 所以再次套用張先生的話
"就算耳朵聽過再高級的聲音 回到現實後 就是要拉住自己往上爬的思考"
有多少錢 做多少事 而且對於剛想要往上爬的朋友我再回到破題的主旨 先追求
音色的正確性 我看到很多入門朋友一直在音場的正確性上著墨 就先後次序上
可能出了些問題 沒錯
理想的系統 絕對是滿足 '音像派' 與 '音場派' 的要求的
但是妥協的前題下 音色的重現是重要的 三頻均衡 高音清亮柔和不刺耳 中頻
甜美連續感良好 低頻厚沉有彈性 系統耐聽舒服不傷耳 我們常聽到前類這類
所謂的 "基本要求" 然而
絕對不是入門系統可以輕易達到的
所以在預算的限制下 只能力求接近些而不可能要求符合條件 我們可以拿聽到
的系統跟 心目中理想 或是 實際聽過更高端系統 做逐一比較 但是一定要不斷
反覆的思考 追求到位的聲音 可能需要多好的系統來重現 系統穩定在不斷追求
器材極限的人心中 永遠是無法停止向上的 但反向思考 何不有時讓自己停下腳
步一陣
-- 開心的享受音樂 --
最後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附註 : 耳機聽多了會傷耳 趕快升級喇叭系統吧 (謎 ~~~)
--
SOB Pack 已於日前 Release 出 gcc 4.x 版, 歡迎還活在 Maple 2.36 SOB Version
回憶中的朋友們一起來討論下列相關 :
1. maple 2.36 2. SOB 3. Atlantis Version
telnet to bbs.bsd.com.tw Boardname : ATSVersion
--
隨著基本主義的不同 認定嚴重的程度也不太一樣
音響系統向來有所謂 "音象派" 與 "音場派" 的不同 早期根本沒有 Stereo 這
種東西 當立體聲這種東西剛發展出來時 只要能標示具有兩聲道的產品就是所
謂神兵 相較於如早年的手搖 LP 出來就只是一個可愛的小號角 聲音當然僅是
單聲道 所以一個音源發聲 -> 簡單的說就是純音色(樂)欣賞
隨著立體聲的發展 重現現場的走向越來越主流 比方一個交響樂團的錄音於一
套系統中重新播放 樂迷會希望能夠產生左右遠近的辨識度 進而從寬窄縱深提
升到立體空間加入了高低的要素 當然這需要錄音時的規劃與後製的處理 才能
滿足三維空間的音場重現 因為參考器材的不同 播放出來的定位點也不同 當我
們的系統重現 難免會產生誤差 理想的狀況是你聽到的跟現場的感受一樣 但其
實這是不易辦到的
以常見的表演舞台為例 為了讓聲音傳遞更遠 舞台往往比聽眾座位高 有的音樂
廳設計近似現在的電影院 越後排座位越高 所以坐在所謂的皇帝位 (好的音樂
廳設計所謂的甜蜜點佔的範圍很大) 你不一定比表演者高或低 既然連座位高低
都未知 何來絕對的三維空間音場定位 ? 再以全伴奏歌劇為例 表演者在舞台上
樂團往往都在台下 如果你坐過很前排 你會發現樂團的音壓會把你轟飛 更慘的
是人聲隱沒在裡面 沒錯 好的歌劇家聲音穿透力很強 就算是在極前排辨識度也
很高 但很無奈的 一場中大型歌劇不會只有最頂尖的歌唱者 所以聰明點 還是
坐在適當的位子較好 前面我所提的 適用於大部份狀況 反例當然絕對存在
所以 當你坐的比較遠時 透過堂音效益 試問 我們聽到的歌唱者身高到底是有
多高 ? 實際的狀況 你甚至會感受到整個空間都是美聲在飄盪 但 若是在很糟
的環境中 你可能只聽到 "點音源" 跟一堆恐佈的吵雜迴音與雜音
已故的大師卡拉揚 算是很早發現 CD 這塊新興領域的人 也是實施分軌錄音的
先鋒之一 但是這也是傳統音像派攻擊的開始 各聲部分開錄音 最後才用後製手
段去 "還原" 樂團的各部位置 這樣 '做' 出來的音場 自然會有 "失真" 的問
題 更不用說現代錄音 常常是樂團先錄好 然後歌手再去唱歌唱到好 最後再來
"混音" 完成
如果跟我一起聽過叭的板友就會發現 我幾乎不會坐在皇帝位聽叭 我永遠都愛
在叭的一公尺左右的正前方 隨著叭的高低 有時站 有時蹲 去聽叭 就像 r 兄
講的一樣 音樂的重現 細節越多是越高的目標 越還原的系統是越能回歸原創精
神的(先不論 hi-end 或是 State of The Art 這種極致的要求) 但很無奈的
金錢的力量 決定 音樂的質量
所以三萬元的叭 跟 七十萬元的叭 聲音的需求與目標 設定的高度不會一樣 我
以前曾以為 只要用很好的擴大機去推 任何叭都應該可以發出比爛擴大機好的
聲音 但是實際上我發現這是錯誤的 因為爛的叭的細節承受能力很差 當擴大機
從訊源那獲得豐沛的原聲而送至喇叭時 因為重播能力的天限 細節出不來但是
仍影響叭的振動 最後讓聲音更偏頗聽感更差 但是這並未違背 用 暴力前中端
可以找出 叭的上限 的想法與做法 越好的叭 自然更應經的起考驗 可是
系統的建構 有搭配的原罪
我常跟朋友說 "喇叭是系統最後的限制器" 因為前中端再好 喇叭這關一旦過不
了 聲音的水準就只能到一個極限 搭配再好也沒用 所以預算抓好了 前中後端
該花多少錢一定要有個底 也許一萬元兩萬元 我們可以說 反正叭是最後的限制
器 那絕大部份的錢 都砸在喇叭就好啦 沒錯 我也認同下面的說法
當叭買好以後 擴大機跟訊源的預算自然會生出來
可是 如果叭買到十萬二十萬甚至更多呢 ? 大家常在說 什麼什麼牌 那款那款
型號很容易出好聲 但我必需要更鄭重呼籲 什麼什麼牌 那款那款型
更容易出衰聲 !!!
為啥很多好叭老是在哭 為啥很多好系統出不了好聲 原因就是系統失衡 雖然我
個人對 1(前端/訊源) : 1(中端/擴大機) : 1(後端/發聲者<喇叭/耳機) 這種
錯誤的認知比例相當不以為然 但是就算是這種比例來說 意即十萬的叭 你要準
備三十萬去整治他 實際上 礙於現在音響系統各部份價格都飆漲 三十萬這個數
字當然是太天真 更有甚者 往往非常棒的搭配 會出現 ? : 2~XX : 1 這種恐佈
的比例 (? 是因為訊源端的投資無法估計 ! 在此我指的不是音樂內涵部份)
某種程度上 我不是很建議一般人聽 "習慣" 太好的系統 耳朵這種東西 也是由
奢入儉難 所以再次套用張先生的話
"就算耳朵聽過再高級的聲音 回到現實後 就是要拉住自己往上爬的思考"
有多少錢 做多少事 而且對於剛想要往上爬的朋友我再回到破題的主旨 先追求
音色的正確性 我看到很多入門朋友一直在音場的正確性上著墨 就先後次序上
可能出了些問題 沒錯
理想的系統 絕對是滿足 '音像派' 與 '音場派' 的要求的
但是妥協的前題下 音色的重現是重要的 三頻均衡 高音清亮柔和不刺耳 中頻
甜美連續感良好 低頻厚沉有彈性 系統耐聽舒服不傷耳 我們常聽到前類這類
所謂的 "基本要求" 然而
絕對不是入門系統可以輕易達到的
所以在預算的限制下 只能力求接近些而不可能要求符合條件 我們可以拿聽到
的系統跟 心目中理想 或是 實際聽過更高端系統 做逐一比較 但是一定要不斷
反覆的思考 追求到位的聲音 可能需要多好的系統來重現 系統穩定在不斷追求
器材極限的人心中 永遠是無法停止向上的 但反向思考 何不有時讓自己停下腳
步一陣
-- 開心的享受音樂 --
最後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附註 : 耳機聽多了會傷耳 趕快升級喇叭系統吧 (謎 ~~~)
--
SOB Pack 已於日前 Release 出 gcc 4.x 版, 歡迎還活在 Maple 2.36 SOB Version
回憶中的朋友們一起來討論下列相關 :
1. maple 2.36 2. SOB 3. Atlantis Version
telnet to bbs.bsd.com.tw Boardname : ATSVersion
--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0-12-15T07:29
at 2010-12-15T07:29
By Edward Lewis
at 2010-12-16T05:47
at 2010-12-16T05:47
By Leila
at 2010-12-17T04:05
at 2010-12-17T04:05
By Emily
at 2010-12-18T02:22
at 2010-12-18T02:22
By Kelly
at 2010-12-19T00:40
at 2010-12-19T00:40
By Wallis
at 2010-12-19T22:58
at 2010-12-19T22:58
By Hamiltion
at 2010-12-20T21:15
at 2010-12-20T21:15
By Frederic
at 2010-12-21T19:33
at 2010-12-21T19:33
By Madame
at 2010-12-22T17:51
at 2010-12-22T17:51
By Charlie
at 2010-12-23T16:08
at 2010-12-23T16:08
By Audriana
at 2010-12-24T14:26
at 2010-12-24T14:26
By Valerie
at 2010-12-25T12:44
at 2010-12-25T12:44
By Jacob
at 2010-12-26T11:01
at 2010-12-26T11:01
By Jacob
at 2010-12-27T09:19
at 2010-12-27T09:19
By Susan
at 2010-12-28T07:37
at 2010-12-28T07:37
By Sarah
at 2010-12-29T05:54
at 2010-12-29T05:54
By Jack
at 2010-12-30T04:12
at 2010-12-30T04:12
By Mary
at 2010-12-31T02:30
at 2010-12-31T02:30
By Christine
at 2011-01-01T00:47
at 2011-01-01T00:47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1-01T23:05
at 2011-01-01T23:05
By Hedda
at 2011-01-02T21:22
at 2011-01-02T21:22
By George
at 2011-01-03T19:40
at 2011-01-03T19:40
By Gilbert
at 2011-01-04T17:58
at 2011-01-04T17:58
By Emma
at 2011-01-05T16:15
at 2011-01-05T16:15
By Kumar
at 2011-01-06T14:33
at 2011-01-06T14:33
By Ida
at 2011-01-07T12:51
at 2011-01-07T12:51
By Andrew
at 2011-01-08T11:08
at 2011-01-08T11:08
By Jake
at 2011-01-09T09:26
at 2011-01-09T09:26
By Gilbert
at 2011-01-10T07:44
at 2011-01-10T07:44
By Eartha
at 2011-01-11T06:01
at 2011-01-11T06:01
By Hedwig
at 2011-01-12T04:19
at 2011-01-12T04:19
By Ina
at 2011-01-13T02:37
at 2011-01-13T02:37
Related Posts
老音響更換懸邊
By Damian
at 2010-12-13T23:03
at 2010-12-13T23:03
整流管的選擇
By Quanna
at 2010-12-13T22:05
at 2010-12-13T22:05
請問線路連接問題!?
By Rosalind
at 2010-12-12T23:28
at 2010-12-12T23:28
請推薦大客廳家庭劇院~
By James
at 2010-12-12T22:35
at 2010-12-12T22:35
請問桃園地區,何處有修音響主機?
By Ursula
at 2010-12-12T19:35
at 2010-12-12T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