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擺位造成的聲音差異? 有人有心得嗎? - 喇叭

By Rebecca
at 2017-05-07T12:28
at 2017-05-07T12:28
Table of Contents
小弟受到貓窩的DRC啟發很深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roducts-and-services/DRC/whats/
玩到後來基本上就只玩線材和擺位
我個人的心得:
擺位 =>影響駐波
tone in(角度) =>影響相位(還有一部份的駐波)
以上兩個都會影響頻率響應
所以光這兩個就可以玩很久了
但是.... 沒有拿麥克風量測 , 其實都只是玩好玩的.....
大部份人的低頻受空間影響 可能上下會有20db的差距
10db的差異可能就不容易聽出來了
音響店也不會告訴你這些 , 更何況一般人也不會有心力去看這些chart
以前我花很多時間 靠耳朵聽 大概花了一兩年去橋了一個很好的位置 ,
每次移動的單位大概是1cm吧 ,只能說真的是累死人
後來才知道 就算橋再好 也只是"某個頻段"有聚焦 ,
也許某張專輯有形體感....換了一張又沒感覺了
甚至天氣冷熱 溫濕度一變 又跑掉了
後來改成先用聲學麥客風調整擺位/調整吸音擴散
最後再加上主動空間校正
基本聽什麼音樂就像在聽現場 聽什麼都很真實
深寬/定位反而變成最基本的.....
現在反而不會再去追尋那種凝聚在某處的高頻 或是那種一根弦在撥動
或是去計較歌手的嘴型大小了....
當然 聲音的質感還是要靠線材 , 可以說是....花錢買方便
高檔線材的提升真的不是靠改機可以改的出來的
高檔線材還是要買
另外還是要說一下 主動空間校正非萬能 喇叭擺在錯誤的地方
是怎樣都校正不回來的
但是再怎麼好的空間 還是都是會需要空間校正....
※ 引述《bogie (阿緋)》之銘言:
: 這是今晚親身的血淋的經驗QQ
: 事件時間軸
: t0 -> t1.原本的常駐系統
: ----> t2.換信號線
: ----> t3.訂製的木桌,換器材擺位(之前後級擺地上)
: t2->
: 買了第一條高階信號線後
: 整個音響系統完全提升一個檔次
: 聽了差點哭出來
: t3->
: 桌子來之後,器材也換了擺位
: 一開始聽以為是擺位不習慣(?
: 但聽"久"就是異常不對勁
: 幾個禮拜過去真的是覺得這聲音詭異到讓我不舒服
: 因為小弟這條新線異常剛硬
: 所以走線很麻煩,只能:
: A.從架子到地上 B.架子最低到架子最高
: 當初是考慮到A類後級發燙,所以放在最上層
: 莫名詭異的t3,擺位是 "前級->後級" 是 "低處->高處"
: 今天真的受不了,改成 "前級->後級" 是 "高處->低處"
: 乾!!!!我還以為我換了全套MSB+ASR
: 這真的是太扯了
: 聲音寬鬆自然、低音精準、高音形體精準立體啊!!!
: 中頻人聲位置正確、沒有跑到音樂前或躲在音樂後
: 吉他聲會刮耳!!!!我快哭了 我終於找回你了QQ....
: 後來想到了一些以前音響展或是音響店
: 前輩或業務現場試給我看的玄學....
: 另外我還有一次的經驗是
: 喇叭線Y端子走線 我也是為了走線鎖成 "人" 方向 而不是"Y"方向
: 那聲音也是詭異到一個極點....
: 原來系統已經有所謂敏感度 >///<
: 版友是否有相關經驗? 大家分享一下吧~~~
※ 引述《bogie (阿緋)》之銘言:
: 這是今晚親身的血淋的經驗QQ
: 事件時間軸
: t0 -> t1.原本的常駐系統
: ----> t2.換信號線
: ----> t3.訂製的木桌,換器材擺位(之前後級擺地上)
: t2->
: 買了第一條高階信號線後
: 整個音響系統完全提升一個檔次
: 聽了差點哭出來
: t3->
: 桌子來之後,器材也換了擺位
: 一開始聽以為是擺位不習慣(?
: 但聽"久"就是異常不對勁
: 幾個禮拜過去真的是覺得這聲音詭異到讓我不舒服
: 因為小弟這條新線異常剛硬
: 所以走線很麻煩,只能:
: A.從架子到地上 B.架子最低到架子最高
: 當初是考慮到A類後級發燙,所以放在最上層
: 莫名詭異的t3,擺位是 "前級->後級" 是 "低處->高處"
: 今天真的受不了,改成 "前級->後級" 是 "高處->低處"
: 乾!!!!我還以為我換了全套MSB+ASR
: 這真的是太扯了
: 聲音寬鬆自然、低音精準、高音形體精準立體啊!!!
: 中頻人聲位置正確、沒有跑到音樂前或躲在音樂後
: 吉他聲會刮耳!!!!我快哭了 我終於找回你了QQ....
: 後來想到了一些以前音響展或是音響店
: 前輩或業務現場試給我看的玄學....
: 另外我還有一次的經驗是
: 喇叭線Y端子走線 我也是為了走線鎖成 "人" 方向 而不是"Y"方向
: 那聲音也是詭異到一個極點....
: 原來系統已經有所謂敏感度 >///<
: 版友是否有相關經驗? 大家分享一下吧~~~
--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roducts-and-services/DRC/whats/
玩到後來基本上就只玩線材和擺位
我個人的心得:
擺位 =>影響駐波
tone in(角度) =>影響相位(還有一部份的駐波)
以上兩個都會影響頻率響應
所以光這兩個就可以玩很久了
但是.... 沒有拿麥克風量測 , 其實都只是玩好玩的.....
大部份人的低頻受空間影響 可能上下會有20db的差距
10db的差異可能就不容易聽出來了
音響店也不會告訴你這些 , 更何況一般人也不會有心力去看這些chart
以前我花很多時間 靠耳朵聽 大概花了一兩年去橋了一個很好的位置 ,
每次移動的單位大概是1cm吧 ,只能說真的是累死人
後來才知道 就算橋再好 也只是"某個頻段"有聚焦 ,
也許某張專輯有形體感....換了一張又沒感覺了
甚至天氣冷熱 溫濕度一變 又跑掉了
後來改成先用聲學麥客風調整擺位/調整吸音擴散
最後再加上主動空間校正
基本聽什麼音樂就像在聽現場 聽什麼都很真實
深寬/定位反而變成最基本的.....
現在反而不會再去追尋那種凝聚在某處的高頻 或是那種一根弦在撥動
或是去計較歌手的嘴型大小了....
當然 聲音的質感還是要靠線材 , 可以說是....花錢買方便
高檔線材的提升真的不是靠改機可以改的出來的
高檔線材還是要買
另外還是要說一下 主動空間校正非萬能 喇叭擺在錯誤的地方
是怎樣都校正不回來的
但是再怎麼好的空間 還是都是會需要空間校正....
※ 引述《bogie (阿緋)》之銘言:
: 這是今晚親身的血淋的經驗QQ
: 事件時間軸
: t0 -> t1.原本的常駐系統
: ----> t2.換信號線
: ----> t3.訂製的木桌,換器材擺位(之前後級擺地上)
: t2->
: 買了第一條高階信號線後
: 整個音響系統完全提升一個檔次
: 聽了差點哭出來
: t3->
: 桌子來之後,器材也換了擺位
: 一開始聽以為是擺位不習慣(?
: 但聽"久"就是異常不對勁
: 幾個禮拜過去真的是覺得這聲音詭異到讓我不舒服
: 因為小弟這條新線異常剛硬
: 所以走線很麻煩,只能:
: A.從架子到地上 B.架子最低到架子最高
: 當初是考慮到A類後級發燙,所以放在最上層
: 莫名詭異的t3,擺位是 "前級->後級" 是 "低處->高處"
: 今天真的受不了,改成 "前級->後級" 是 "高處->低處"
: 乾!!!!我還以為我換了全套MSB+ASR
: 這真的是太扯了
: 聲音寬鬆自然、低音精準、高音形體精準立體啊!!!
: 中頻人聲位置正確、沒有跑到音樂前或躲在音樂後
: 吉他聲會刮耳!!!!我快哭了 我終於找回你了QQ....
: 後來想到了一些以前音響展或是音響店
: 前輩或業務現場試給我看的玄學....
: 另外我還有一次的經驗是
: 喇叭線Y端子走線 我也是為了走線鎖成 "人" 方向 而不是"Y"方向
: 那聲音也是詭異到一個極點....
: 原來系統已經有所謂敏感度 >///<
: 版友是否有相關經驗? 大家分享一下吧~~~
※ 引述《bogie (阿緋)》之銘言:
: 這是今晚親身的血淋的經驗QQ
: 事件時間軸
: t0 -> t1.原本的常駐系統
: ----> t2.換信號線
: ----> t3.訂製的木桌,換器材擺位(之前後級擺地上)
: t2->
: 買了第一條高階信號線後
: 整個音響系統完全提升一個檔次
: 聽了差點哭出來
: t3->
: 桌子來之後,器材也換了擺位
: 一開始聽以為是擺位不習慣(?
: 但聽"久"就是異常不對勁
: 幾個禮拜過去真的是覺得這聲音詭異到讓我不舒服
: 因為小弟這條新線異常剛硬
: 所以走線很麻煩,只能:
: A.從架子到地上 B.架子最低到架子最高
: 當初是考慮到A類後級發燙,所以放在最上層
: 莫名詭異的t3,擺位是 "前級->後級" 是 "低處->高處"
: 今天真的受不了,改成 "前級->後級" 是 "高處->低處"
: 乾!!!!我還以為我換了全套MSB+ASR
: 這真的是太扯了
: 聲音寬鬆自然、低音精準、高音形體精準立體啊!!!
: 中頻人聲位置正確、沒有跑到音樂前或躲在音樂後
: 吉他聲會刮耳!!!!我快哭了 我終於找回你了QQ....
: 後來想到了一些以前音響展或是音響店
: 前輩或業務現場試給我看的玄學....
: 另外我還有一次的經驗是
: 喇叭線Y端子走線 我也是為了走線鎖成 "人" 方向 而不是"Y"方向
: 那聲音也是詭異到一個極點....
: 原來系統已經有所謂敏感度 >///<
: 版友是否有相關經驗? 大家分享一下吧~~~
--
All Comments

By Ina
at 2017-05-09T18:24
at 2017-05-09T18:24

By Queena
at 2017-05-12T00:19
at 2017-05-12T00:19

By Joe
at 2017-05-14T06:15
at 2017-05-14T06:15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5-16T12:11
at 2017-05-16T12:11

By Charlotte
at 2017-05-18T18:06
at 2017-05-18T18:06

By Tracy
at 2017-05-21T00:02
at 2017-05-21T00:02

By Necoo
at 2017-05-23T05:57
at 2017-05-23T05:57

By Eartha
at 2017-05-25T11:53
at 2017-05-25T11:53

By Bethany
at 2017-05-27T17:49
at 2017-05-27T17:49

By Sierra Rose
at 2017-05-29T23:44
at 2017-05-29T23:44

By Jack
at 2017-06-01T05:40
at 2017-06-01T05:40

By Madame
at 2017-06-03T11:35
at 2017-06-03T11:35

By Christine
at 2017-06-05T17:31
at 2017-06-05T17:31

By Eartha
at 2017-06-07T23:27
at 2017-06-07T23:27
Related Posts
aego 3 底噪

By Hamiltion
at 2017-05-06T18:15
at 2017-05-06T18:15
HDMI音質比光纖好嗎?

By Anthony
at 2017-05-06T18:01
at 2017-05-06T18:01
10K內被動式喇叭推薦

By Victoria
at 2017-05-06T12:24
at 2017-05-06T12:24
器材擺位造成的聲音差異? 有人有心得嗎?

By Oliver
at 2017-05-06T09:40
at 2017-05-06T09:40
器材擺位造成的聲音差異? 有人有心得嗎?

By Agatha
at 2017-05-05T23:53
at 2017-05-05T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