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簡單解釋現在Core和BU的drama嗎? - 數位貨幣
By Hedy
at 2017-03-19T10:36
at 2017-03-19T10:36
Table of Contents
我是偏core方的,剛好可以來平衡報導一下
首先Satoshi根本沒有欽點過Gavin Anderson為接班人。
就算有,接班人這個角色也完全違反了比特幣去中心化,去權力階層的精神。
之前還發生過Craig Wright事件,讓Gavin Anderson成為笑柄並之後神隱了好一陣子。
就是一名叫Craig Wright的澳洲人自稱是Satoshi本人,繞了很多圈並引起關注之後,
邀請了Gavin到英國某個飯店驗明正身,總之就是要表演如何用私鑰簽名「現場」證明
他就是Satoshi本人。但是是後來過程中的一堆不合理之處被識破,Gavin自己也不知道
到底Craig Wright是不是Satosh,然後就消失不回應。
本來他在區塊爭論中可活躍的,是這個事件讓他整個失去credit。
至於中本聰本人的信念,
現在完全操縱在自稱的「祭司」們的解讀,就看有心人怎麼利用。
※ 引述《DarkerDuck (達克鴨)》之銘言:
: 這件事假如要講的話要先介紹兩大角色,Gavin Anderson和Blockstream
: Gavin Anderson是中本聰欽點的接班人,他的信念和中本聰一樣
: 認為純粹的區塊鍊技術將可以成為金流版的網際網路,
: 在未來每日能夠處理數以百萬計的交易,媲美現在的信用卡金流系統
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連Reddit上的BU黨都沒有這樣宣稱過。
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再不增加交易處理量,
客人就會被其他加密貨幣吸走,或者為數眾多的比特幣新創會經營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在大區塊支持者的眼裡,擴容這件事不但要做,而且是有強烈急迫性的。
因為他們大多是從搶「市佔率」的觀點去看這整件事情。
比特幣的on-chain交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TPS(transation per second)上與
中心化的系統競爭。這是設計理念上的取捨(trade-off),
就算區塊大小加倍,額外增加的交易處理量也只能是線性成長,
例如從6 TPS -> 12 TPS,而VISA「平均」是2000 TPS。
加大區塊容量,頂多只是稍微減輕、延緩問題,並沒有治本。
更何況就像股票、期貨的交易所,大部分的交易量其實都是法人、高頻交易者、
交易機器人在貢獻的。這些額外增加的容量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一個月轉帳不到幾次
的散戶,而是降低這些高頻交易者的成本。但是整體網路的資源消耗,包含全節點
的頻寬、儲存資源,卻是要整體分擔。
想想2013之前,憑印象高峰期有五十萬個節點,但是現在只剩下六千多個。
自己有嘗試過運行節點的就知道,光是現在1MB的區塊大小就足以讓大多數人
打退堂鼓了。一旦節點數量少到一個程度,比特幣系統的去中心化公信力,
就會變成笑話。
這比起在短期內可以多拉幾個肥羊進來玩,是嚴重幾百倍的事情。
: Blockstream的成員則提出另外的解決方案,Lightening Network
: https://lightning.network/lightning-network-paper.pdf
: 在現有的區塊鍊上再加一層類似像現在銀行角色的Payment Hub
: 好處當然是大部分的交易不再需要直接寫在區塊鍊上,
: 類似銀行角色的Payment Hub會藉由Payment channel透過Lightening Network路由
: 支付到收款人,而這些Payment Hub也會收取手續費來維持營運。
: 但換言之去銀行化的比特幣竟然又重新引入了"銀行"角色進來,
這是誤解,LN依然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運行LN節點,
雖然維持一個LN節點也是要成本,但維持bitcoin節點不也是要成本嗎?
而且LN只是一個通道,使用LN並不需要用戶事先「入金」到這些節點,
像現在眾多的交易所或第三方支付。
甚至現在光是LN的實作版本我所知道的就有三個(其實還有更多,但名字沒記住)
有Blockstream的版本(用C寫的),Blockchain.info的版本(Java)
和當初提出LN方案的研發團隊開發的(Go)
之前這些眾多的LN開發團隊還在歐洲開會要統一規格,讓不同的LN實作可以相容。
如果這樣LN也算銀行,那Bitcon也算銀行了。
更何況要說銀行,現在的Coinbase和Circle等,都更像傳統的銀行。
: 這對一些中本聰信徒的基本教義派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 因為Gavin Anderson是中本聰欽點的接班人同時也是比特幣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家。
: 所以原先在Bitcoin-core的roadmap一直都是有擴容打算的,
: Gavin也推出各種擴容方案,但因為Blockstream後來勢力越來越大,
: 佔有Bitcoin-core的程式碼的核准權,所以Gavin Anderson就只好自行推出
Gavin並不算自行退出,只是他後期被一些比特幣新創請去當董監事,插乾股作公司門面,
就不再寫程式了。
(另一個例子是Jeff Garzik也是升任董監事之後就不寫程式了,剛好也是大區塊支持者)
: Bitcoin classic,但因為當時區塊鍊壅塞的情形還沒有非常嚴重,
: 而且第一部也只擴容到2MB,所以並沒有獲得太多人的支持。
: 這個時候也有人推出了不同的擴容方案,譬如Bitcoin XT和Bitcoin Unlimited
: 而其中的Bitcoin Unlimited版本因為可以自行決定區塊大小的soft limit
: 最大可以到16MB,所以越來越多人支持這個版本,兼顧礦工和擴容需求。
: 但另一方面,被blockstream團隊掌握的Bitcoin-core則提出了自己的擴容方案。
^^^^^^^^^^^^^^^^^^^^^^^^^^^^^^^^^^^
這是常聽到的陰謀論,而且現在還進一步發展成那些沒加入Blockstream的
其他Core成員都被Blockstream收買了
(100多個Core開發者被Blockstream雇用的大概五個吧,其中有veto的只有一個),
這段大家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判斷。
: 他們推出了隔離驗證,藉由把簽章從交易中資料中抽離出來,讓交易的大小變小,
: 那這樣同樣大小的區塊就能容納更多的交易數目了呢,而且不需要用到HardFork
: 可以部分向下相容,但他的問題在於現在Mempool動不動就是幾十MB,
: 等效容量1.6MB的隔離驗證方案其實對於目前交易擁塞的狀況並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 而且soft-fork也是需要升級錢包,使用新的地址格式,不然根本也不會享受到好處。
: 當然Bitcoin-core大概也知道這些問題,解決方案很簡單,
: 對於他們能夠掌握到的比特幣論壇進行言論管制,只要提到Bitcoin-core版本以外的
: 擴容資訊,一律封殺水桶,但這也導致比特幣社群對於擴容方案的對立越來越深
: (未完待續)
: 我白天再把剩下的補完
隔離驗證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增加區塊的容量,他是為了根本解決一個比特幣弱點。
這個弱點會讓比特幣無法安全地使用某些進階交易類型。
例如閃電網路的某些進階功能會被封印,變成弱化版。
Google關鍵字: segwit, malleability
--
首先Satoshi根本沒有欽點過Gavin Anderson為接班人。
就算有,接班人這個角色也完全違反了比特幣去中心化,去權力階層的精神。
之前還發生過Craig Wright事件,讓Gavin Anderson成為笑柄並之後神隱了好一陣子。
就是一名叫Craig Wright的澳洲人自稱是Satoshi本人,繞了很多圈並引起關注之後,
邀請了Gavin到英國某個飯店驗明正身,總之就是要表演如何用私鑰簽名「現場」證明
他就是Satoshi本人。但是是後來過程中的一堆不合理之處被識破,Gavin自己也不知道
到底Craig Wright是不是Satosh,然後就消失不回應。
本來他在區塊爭論中可活躍的,是這個事件讓他整個失去credit。
至於中本聰本人的信念,
現在完全操縱在自稱的「祭司」們的解讀,就看有心人怎麼利用。
※ 引述《DarkerDuck (達克鴨)》之銘言:
: 這件事假如要講的話要先介紹兩大角色,Gavin Anderson和Blockstream
: Gavin Anderson是中本聰欽點的接班人,他的信念和中本聰一樣
: 認為純粹的區塊鍊技術將可以成為金流版的網際網路,
: 在未來每日能夠處理數以百萬計的交易,媲美現在的信用卡金流系統
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連Reddit上的BU黨都沒有這樣宣稱過。
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再不增加交易處理量,
客人就會被其他加密貨幣吸走,或者為數眾多的比特幣新創會經營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在大區塊支持者的眼裡,擴容這件事不但要做,而且是有強烈急迫性的。
因為他們大多是從搶「市佔率」的觀點去看這整件事情。
比特幣的on-chain交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TPS(transation per second)上與
中心化的系統競爭。這是設計理念上的取捨(trade-off),
就算區塊大小加倍,額外增加的交易處理量也只能是線性成長,
例如從6 TPS -> 12 TPS,而VISA「平均」是2000 TPS。
加大區塊容量,頂多只是稍微減輕、延緩問題,並沒有治本。
更何況就像股票、期貨的交易所,大部分的交易量其實都是法人、高頻交易者、
交易機器人在貢獻的。這些額外增加的容量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一個月轉帳不到幾次
的散戶,而是降低這些高頻交易者的成本。但是整體網路的資源消耗,包含全節點
的頻寬、儲存資源,卻是要整體分擔。
想想2013之前,憑印象高峰期有五十萬個節點,但是現在只剩下六千多個。
自己有嘗試過運行節點的就知道,光是現在1MB的區塊大小就足以讓大多數人
打退堂鼓了。一旦節點數量少到一個程度,比特幣系統的去中心化公信力,
就會變成笑話。
這比起在短期內可以多拉幾個肥羊進來玩,是嚴重幾百倍的事情。
: Blockstream的成員則提出另外的解決方案,Lightening Network
: https://lightning.network/lightning-network-paper.pdf
: 在現有的區塊鍊上再加一層類似像現在銀行角色的Payment Hub
: 好處當然是大部分的交易不再需要直接寫在區塊鍊上,
: 類似銀行角色的Payment Hub會藉由Payment channel透過Lightening Network路由
: 支付到收款人,而這些Payment Hub也會收取手續費來維持營運。
: 但換言之去銀行化的比特幣竟然又重新引入了"銀行"角色進來,
這是誤解,LN依然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運行LN節點,
雖然維持一個LN節點也是要成本,但維持bitcoin節點不也是要成本嗎?
而且LN只是一個通道,使用LN並不需要用戶事先「入金」到這些節點,
像現在眾多的交易所或第三方支付。
甚至現在光是LN的實作版本我所知道的就有三個(其實還有更多,但名字沒記住)
有Blockstream的版本(用C寫的),Blockchain.info的版本(Java)
和當初提出LN方案的研發團隊開發的(Go)
之前這些眾多的LN開發團隊還在歐洲開會要統一規格,讓不同的LN實作可以相容。
如果這樣LN也算銀行,那Bitcon也算銀行了。
更何況要說銀行,現在的Coinbase和Circle等,都更像傳統的銀行。
: 這對一些中本聰信徒的基本教義派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 因為Gavin Anderson是中本聰欽點的接班人同時也是比特幣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家。
: 所以原先在Bitcoin-core的roadmap一直都是有擴容打算的,
: Gavin也推出各種擴容方案,但因為Blockstream後來勢力越來越大,
: 佔有Bitcoin-core的程式碼的核准權,所以Gavin Anderson就只好自行推出
Gavin並不算自行退出,只是他後期被一些比特幣新創請去當董監事,插乾股作公司門面,
就不再寫程式了。
(另一個例子是Jeff Garzik也是升任董監事之後就不寫程式了,剛好也是大區塊支持者)
: Bitcoin classic,但因為當時區塊鍊壅塞的情形還沒有非常嚴重,
: 而且第一部也只擴容到2MB,所以並沒有獲得太多人的支持。
: 這個時候也有人推出了不同的擴容方案,譬如Bitcoin XT和Bitcoin Unlimited
: 而其中的Bitcoin Unlimited版本因為可以自行決定區塊大小的soft limit
: 最大可以到16MB,所以越來越多人支持這個版本,兼顧礦工和擴容需求。
: 但另一方面,被blockstream團隊掌握的Bitcoin-core則提出了自己的擴容方案。
^^^^^^^^^^^^^^^^^^^^^^^^^^^^^^^^^^^
這是常聽到的陰謀論,而且現在還進一步發展成那些沒加入Blockstream的
其他Core成員都被Blockstream收買了
(100多個Core開發者被Blockstream雇用的大概五個吧,其中有veto的只有一個),
這段大家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判斷。
: 他們推出了隔離驗證,藉由把簽章從交易中資料中抽離出來,讓交易的大小變小,
: 那這樣同樣大小的區塊就能容納更多的交易數目了呢,而且不需要用到HardFork
: 可以部分向下相容,但他的問題在於現在Mempool動不動就是幾十MB,
: 等效容量1.6MB的隔離驗證方案其實對於目前交易擁塞的狀況並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 而且soft-fork也是需要升級錢包,使用新的地址格式,不然根本也不會享受到好處。
: 當然Bitcoin-core大概也知道這些問題,解決方案很簡單,
: 對於他們能夠掌握到的比特幣論壇進行言論管制,只要提到Bitcoin-core版本以外的
: 擴容資訊,一律封殺水桶,但這也導致比特幣社群對於擴容方案的對立越來越深
: (未完待續)
: 我白天再把剩下的補完
隔離驗證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增加區塊的容量,他是為了根本解決一個比特幣弱點。
這個弱點會讓比特幣無法安全地使用某些進階交易類型。
例如閃電網路的某些進階功能會被封印,變成弱化版。
Google關鍵字: segwit, malleability
--
Tags:
數位貨幣
All Comments
By Adele
at 2017-03-22T07:31
at 2017-03-22T07:31
By Kristin
at 2017-03-26T10:37
at 2017-03-26T10:37
By Margaret
at 2017-03-31T08:37
at 2017-03-31T08:37
By Hedda
at 2017-04-02T04:46
at 2017-04-02T04:46
By Audriana
at 2017-04-05T21:38
at 2017-04-05T21:38
By Suhail Hany
at 2017-04-09T12:06
at 2017-04-09T12:06
By Hardy
at 2017-04-11T04:05
at 2017-04-11T04:05
By Barb Cronin
at 2017-04-12T12:50
at 2017-04-12T12:50
By Lucy
at 2017-04-14T14:58
at 2017-04-14T14:58
By Sandy
at 2017-04-17T12:42
at 2017-04-17T12:42
By Franklin
at 2017-04-20T13:58
at 2017-04-20T13:58
By Harry
at 2017-04-23T22:44
at 2017-04-23T22:44
By Elizabeth
at 2017-04-25T15:47
at 2017-04-25T15:47
By Hazel
at 2017-04-28T07:41
at 2017-04-28T07:41
By Rae
at 2017-04-30T06:41
at 2017-04-30T06:41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5-03T08:36
at 2017-05-03T08:36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5-07T12:42
at 2017-05-07T12:42
By Jacob
at 2017-05-12T01:23
at 2017-05-12T01:23
By Cara
at 2017-05-13T10:37
at 2017-05-13T10:37
By Oscar
at 2017-05-17T05:08
at 2017-05-17T05:08
By Megan
at 2017-05-17T06:25
at 2017-05-17T06:25
By Damian
at 2017-05-22T05:46
at 2017-05-22T05:46
By Kama
at 2017-05-25T13:19
at 2017-05-25T13:19
By Donna
at 2017-05-26T05:13
at 2017-05-26T05:13
By Ida
at 2017-05-28T00:07
at 2017-05-28T00:07
By Irma
at 2017-05-31T13:05
at 2017-05-31T13:05
By Genevieve
at 2017-06-02T03:29
at 2017-06-02T03:29
By Anonymous
at 2017-06-02T10:28
at 2017-06-02T10:28
By Heather
at 2017-06-05T01:08
at 2017-06-05T01:08
By Barb Cronin
at 2017-06-07T12:17
at 2017-06-07T12:17
By Ethan
at 2017-06-10T20:18
at 2017-06-10T20:18
By Damian
at 2017-06-11T03:09
at 2017-06-11T03:09
By Delia
at 2017-06-11T19:28
at 2017-06-11T19:28
By Hedda
at 2017-06-16T17:21
at 2017-06-16T17:21
By Oscar
at 2017-06-19T17:49
at 2017-06-19T17:49
By Rae
at 2017-06-20T21:42
at 2017-06-20T21:42
By Ethan
at 2017-06-22T07:27
at 2017-06-22T07:27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6-26T15:16
at 2017-06-26T15:16
By Susan
at 2017-06-28T05:37
at 2017-06-28T05:37
By Yedda
at 2017-07-01T01:18
at 2017-07-01T01:18
By Zenobia
at 2017-07-01T22:08
at 2017-07-01T22:08
By Tracy
at 2017-07-03T16:16
at 2017-07-03T16:16
By Kyle
at 2017-07-06T14:09
at 2017-07-06T14:09
By Ethan
at 2017-07-08T04:15
at 2017-07-08T04:15
By Kumar
at 2017-07-12T14:18
at 2017-07-12T14:18
By Jessica
at 2017-07-15T03:17
at 2017-07-15T03:17
By Megan
at 2017-07-18T13:34
at 2017-07-18T13:34
By Rosalind
at 2017-07-19T19:02
at 2017-07-19T19:02
By Emily
at 2017-07-24T04:29
at 2017-07-24T04:29
By Poppy
at 2017-07-27T12:50
at 2017-07-27T12:50
By George
at 2017-07-31T08:01
at 2017-07-31T08:01
By Edward Lewis
at 2017-08-04T04:06
at 2017-08-04T04:06
By Olivia
at 2017-08-04T23:43
at 2017-08-04T23:4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8-06T20:30
at 2017-08-06T20:30
By Olivia
at 2017-08-09T02:33
at 2017-08-09T02:33
By Leila
at 2017-08-13T00:44
at 2017-08-13T00:44
By Adele
at 2017-08-14T14:05
at 2017-08-14T14:05
By Kristin
at 2017-08-14T16:48
at 2017-08-14T16:48
By Hamiltion
at 2017-08-16T04:30
at 2017-08-16T04:30
By Hamiltion
at 2017-08-17T08:07
at 2017-08-17T08:07
By Catherine
at 2017-08-18T19:28
at 2017-08-18T19:28
By Vanessa
at 2017-08-22T00:42
at 2017-08-22T00:42
Related Posts
高低點簡單猜測
By Selena
at 2017-03-19T03:28
at 2017-03-19T03:28
有人可以簡單解釋現在Core和BU的drama嗎?
By Bethany
at 2017-03-19T02:01
at 2017-03-19T02:01
Zcash要起飛惹~~~
By Rae
at 2017-03-18T23:59
at 2017-03-18T23:59
有人可以簡單解釋現在Core和BU的drama嗎?
By George
at 2017-03-18T14:14
at 2017-03-18T14:14
ETH礦池徵礦友加入
By Queena
at 2017-03-18T11:24
at 2017-03-18T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