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的選擇 一點心得 - 滑鼠
By John 
at 2011-02-04T03:51
at 2011-02-04T03:5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fakeQQQ (Phakither)》之銘言: 
: 這篇主要來講古騙P幣 不想看可以直接end
: 大家挑滑鼠的時候 重視各種性能上的數字以及握感 外型等等
: ------------------------------------
: 又有錢能去梭了XD 真開心
簡單說就是現在高階滑鼠只要資料通道有12bit或16bit
高dpi就能顯出價值了 (只要遊戲有raw input)
可以大方開到5600dpi之類的
 
以前滑鼠8bit時代
資料送出是2的8次方 = 256
每個軸都要有正負的向量值
所以除以2就是每秒128的輸出值
但是要扣除0這個位置
每次pulling(輸出)最大值就是127格
 
12bit 羅技G1和MX510就是12bit
資料送出是2的12次方 = 4096
一樣除以2 再扣掉0這個位置
每次pulling(輸出可以達)2047格
 
16bit就不用說了 32767格
 
再加上目前pulling rate都有500或1000hz
 
公式就是
 
(滑鼠的Pulling rate hz)乘以(滑鼠數據通道所可以輸出的格數)
再除以(滑鼠最高DPI)
出來的值就是你每秒可以甩的最長有效距離!!
 
拿曼巴來算看看1000Hz 16it 5600dpi
1000*32767/5600 = 5851.25!!!!!!!!!!!!!!!!
 
手都可以甩斷囉??
 
其實也沒有啦
因為還要考慮到讀取頭每秒"照相"的次數
 
這我就不知道怎樣計算了
 
 
不過如果隨隨便便的滑鼠規格是125hz 400dpi 8bit
不代表就都可以39吋/sec喔
爛的滑鼠還是會調楨
因為沒有每一隻低階滑鼠都能像IE3.0那樣有6000fps的照相率
這也就是為什麼IE3.0是經典電競鼠的原因 (後來復刻版改成9000fps)
 
 
科科
 
--
    : 這篇主要來講古騙P幣 不想看可以直接end
: 大家挑滑鼠的時候 重視各種性能上的數字以及握感 外型等等
: ------------------------------------
: 又有錢能去梭了XD 真開心
簡單說就是現在高階滑鼠只要資料通道有12bit或16bit
高dpi就能顯出價值了 (只要遊戲有raw input)
可以大方開到5600dpi之類的
以前滑鼠8bit時代
資料送出是2的8次方 = 256
每個軸都要有正負的向量值
所以除以2就是每秒128的輸出值
但是要扣除0這個位置
每次pulling(輸出)最大值就是127格
12bit 羅技G1和MX510就是12bit
資料送出是2的12次方 = 4096
一樣除以2 再扣掉0這個位置
每次pulling(輸出可以達)2047格
16bit就不用說了 32767格
再加上目前pulling rate都有500或1000hz
公式就是
(滑鼠的Pulling rate hz)乘以(滑鼠數據通道所可以輸出的格數)
再除以(滑鼠最高DPI)
出來的值就是你每秒可以甩的最長有效距離!!
拿曼巴來算看看1000Hz 16it 5600dpi
1000*32767/5600 = 5851.25!!!!!!!!!!!!!!!!
手都可以甩斷囉??
其實也沒有啦
因為還要考慮到讀取頭每秒"照相"的次數
這我就不知道怎樣計算了
不過如果隨隨便便的滑鼠規格是125hz 400dpi 8bit
不代表就都可以39吋/sec喔
爛的滑鼠還是會調楨
因為沒有每一隻低階滑鼠都能像IE3.0那樣有6000fps的照相率
這也就是為什麼IE3.0是經典電競鼠的原因 (後來復刻版改成9000fps)
科科
--
Tags:
        滑鼠
        
All Comments
By Ina 
at 2011-02-06T22:43
at 2011-02-06T22:43
Related Posts
[問題] A4雙飛燕的四向進化輪
By Elizabeth 
at 2011-02-03T13:33
at 2011-02-03T13:33
特價-微軟無線行動滑鼠3500兔年版
By Isla 
at 2011-02-03T10:47
at 2011-02-03T10:47
Logitech 無線滑鼠 M305
By Lydia 
at 2011-02-02T17:42
at 2011-02-02T17:42
微軟廉價鍵盤滑鼠RMA
By Hazel 
at 2011-02-02T16:38
at 2011-02-02T16:38
狂蛇+巨甲蟲套餐~但是會咕嘰咕機的
By George 
at 2011-02-02T15:03
at 2011-02-02T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