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 3C
By Barb Cronin
at 2007-04-30T02:17
at 2007-04-30T02:17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emilwu (我在這裡)》之銘言:
: : 2.5.25磁片快速勢微...
: 其實5 1/4的磁片很早就有敗退的現象,在386時代,出廠的電腦幾乎都是兩台
: 1.44MB 3.5吋磁片,容量是個很大的關鍵,1.44就是比1.2多了這麼240KB,
: 可以省下很多空間,像我的Windows 3.1原版磁片就是3.5吋的,
: 且1.44磁片安全性也比1.2高,不用片套等等的優點都是1.44獲勝的原因...
: (不過當時有出鐵弗龍的1.2磁片,泡進泥漿再用水沖洗過還是可以讀...XD)
說到這個磁片也勾起了一絲回憶,
Apple II 時代的磁片只有 160K ( single side, double density ),
當年磁碟機推出取代錄音帶可是讓 AppleII 個人電腦大賣的一大因素,
因為很多企業發現可以用軟碟磁機跑 CPM 作業系統執行 d-BaseII 資料庫軟體
來儲存一些商務資料, 而不必花錢投資大電腦,
那時候買過的磁片有 IBM, Dysan, BASF, DataLife, Verbatim, Maxell,
Super 5 ....
因為是 single side, 所以只能用一面,
原本這種磁片的右上方有個凹陷, 貼上俗稱 "防寫標籤" 的東西,
就能讓磁片禁止寫入, 用來保護重要資料, 這種防寫標籤是銀色的,
買磁片時都會附...
後來不知那個傢伙發現把磁片的左邊相對位置打上凹孔, 然後磁片翻面,
背面也能使用, 因此可以現賺一片磁片, 算是窮學生的福音,
可能是好廠商塗佈磁粉時, 其實雙面都有塗吧 ? 只是背面沒那麼均勻與嚴格要求.
當年甚至有販售專門用打磁片孔的方形打孔機
( 一般打孔機是圓洞, 相對位置還要自己目測, 打歪了就像狗啃一樣,
我同學是買不起打孔機 ?! 用美工刀自己割.... )
其實一些 AppleII 的 game 也是存在磁片的兩面,
像是 Ultima 就會要你翻磁片, Karateka 決戰富士山如果把磁片翻面開機,
遊戲的畫面會變成上下顛倒, 妙的是這樣還是能玩,
也就是說程式設計師特別設計了一套顛倒版的程式放在磁片的另一面,
算是一種復活節彩蛋.
最後磁片廠商發現這股打洞歪風實在無法遏止, 也認栽了,
推出真正的 double side double density,
標榜真正的雙面磁粉塗佈均勻, 品質掛保障, 但是價錢也比 single side 貴一些.
後來還出現所謂的 no-label 磁片 ( 俗稱台片 ? ),
最便宜的時候一片好像不到 5 元, 這其實是一種 "無印劣品",
有一種 3.5 的台片那個金屬殼甚至沒有彈力或是自動脫落 !
只適合存一些爛 game, 而且常常會掉磁粉傷磁頭,
說到這個, 因為台灣氣候潮濕, 磁片常常會發霉,
資料很沒有保障, 有時為了救資料, 還要把磁片上的霉斑用酒精擦掉,
也有所謂的洗磁頭清洗片, 裡面好像是棉花不織布, 滴上幾滴酒精,
然後執行善心人士寫的 "洗磁頭程式",
聽到刷刷刷的聲音與磁頭的 "刮爪聲", 步進馬達拉動的嘎嘎聲,
然後檢視不織布上卡的一些黃褐色磁粉污垢, 會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後來甚至有仿冒的磁碟片, 以 Dysan 仿得最凶,
廠商還打廣告教你如何辨識真偽 ( 看內環, 磁片塗佈, 外包裝 )
有點像現在 CDR 空白片要從條碼來區別哪一廠出品 ? 是否二印 ?
可見不管哪一個時代都有黑心商人...
那時候還流行所謂的磁片整理盒, 透明壓克力掀蓋, 像長長的土司條,
裡面有間隔板用來分類, 一盒好像可以放 50 - 100 片吧 ?
軟體蒐集狂通常都會有好幾盒. 隨身攜帶的也有分十片裝大盒
( 買磁片有的會附 "整理盒", 有紙質與塑膠兩種,
有的還設計成打開時可以立起來不會倒下 ( Dysan ? )
也有兩片或三片裝, 一些電腦補習班會送這個然後上面打自己的 mark...
最早的 PC 大磁片只有 160K ( single side )
後來才變成 360K ( double side, double density ? 2DD ? )
最後變成 1.2M ( double side, high density , 2HD ? )
雖然是 double side, 但是 PC 好像不能像 AppleII 一樣打洞雙面使用,
應該是 PC 磁頭本身就是同時讀取雙面, 把磁片夾起來的構造吧 ?
另有善心人士寫了專門的 format 程式,
可以把 1.2 format 成 1.4M, 1.44M --> 1.72M
( DOS 要掛一個常駐程式才能讀這種特殊格式磁片 ),
類似 CDR "超燒" 的功能一樣,
不過劣質磁片這樣做很危險.
後來還有一種一片 120M 軟碟片 ( LS-120 ),
早期的電腦 CMOS BIOS 磁碟機裡面有時還會跳出這個選項,
不過用的人不多,
可能是速度慢加上台灣這種氣候, 用軟磁片太危險了...
反而是 Syquest 或是 Zip 這種 "硬"碟片磁碟機賣的比較好.
3.5 小磁片取代 5.25 大磁片的原因,
除了之前提過的因素 ( 容量大, 保護力好, 體積小, 防寫標籤不用撕貼 ),
據說與 win95 也有關, 因為 win95 好像只有 CDROM 與 3.5 floppy 安裝版,
沒有出貨大磁片的版本, 很多舊電腦的玩家為了能安裝 win95,
被迫 ? 升級 3.5 小磁碟機....廠商出貨也因此一定要搭 3.5 磁碟機,
5.25 磁碟機從大老婆 A: 被迫讓賢變成小老婆 B:,
那時候的軟碟排線還有分大小接頭的,
最後 5.25 終於被掃地出門...連排線都不支援了...
現在 Vista 也是只有 DVD 版本, 還好不是只有藍光版...
基本上 3.5 小磁片現在也被 USB 隨身碟幹掉了... ( 還有人在用嗎 ? )
官方 XP SP2 安裝在 SATA 硬碟, 有時還要用到軟碟來 F6 灌驅動,
不支援 USB 隨身碟讀驅動或是內建 SATA 驅動實在是有點遜.
我覺得 BIOS 廠商也許可以考慮出一種韌體, CMOS 中可以直接抓 USB 隨身碟
來模擬軟碟機, 然後磁片的內容也可以做成 image file 存在 USB 碟上,
CMOS 直接 mount 模擬軟碟, 這樣一些古老的遊戲也許就可以玩了.
順便問一個心中存在很久的問題, 倒底是 disk 還是 diskette ?
一般好像硬碟用 disk, 軟碟用 diskette, 不過早期好像都叫 floppy disk ?
--
: : 2.5.25磁片快速勢微...
: 其實5 1/4的磁片很早就有敗退的現象,在386時代,出廠的電腦幾乎都是兩台
: 1.44MB 3.5吋磁片,容量是個很大的關鍵,1.44就是比1.2多了這麼240KB,
: 可以省下很多空間,像我的Windows 3.1原版磁片就是3.5吋的,
: 且1.44磁片安全性也比1.2高,不用片套等等的優點都是1.44獲勝的原因...
: (不過當時有出鐵弗龍的1.2磁片,泡進泥漿再用水沖洗過還是可以讀...XD)
說到這個磁片也勾起了一絲回憶,
Apple II 時代的磁片只有 160K ( single side, double density ),
當年磁碟機推出取代錄音帶可是讓 AppleII 個人電腦大賣的一大因素,
因為很多企業發現可以用軟碟磁機跑 CPM 作業系統執行 d-BaseII 資料庫軟體
來儲存一些商務資料, 而不必花錢投資大電腦,
那時候買過的磁片有 IBM, Dysan, BASF, DataLife, Verbatim, Maxell,
Super 5 ....
因為是 single side, 所以只能用一面,
原本這種磁片的右上方有個凹陷, 貼上俗稱 "防寫標籤" 的東西,
就能讓磁片禁止寫入, 用來保護重要資料, 這種防寫標籤是銀色的,
買磁片時都會附...
後來不知那個傢伙發現把磁片的左邊相對位置打上凹孔, 然後磁片翻面,
背面也能使用, 因此可以現賺一片磁片, 算是窮學生的福音,
可能是好廠商塗佈磁粉時, 其實雙面都有塗吧 ? 只是背面沒那麼均勻與嚴格要求.
當年甚至有販售專門用打磁片孔的方形打孔機
( 一般打孔機是圓洞, 相對位置還要自己目測, 打歪了就像狗啃一樣,
我同學是買不起打孔機 ?! 用美工刀自己割.... )
其實一些 AppleII 的 game 也是存在磁片的兩面,
像是 Ultima 就會要你翻磁片, Karateka 決戰富士山如果把磁片翻面開機,
遊戲的畫面會變成上下顛倒, 妙的是這樣還是能玩,
也就是說程式設計師特別設計了一套顛倒版的程式放在磁片的另一面,
算是一種復活節彩蛋.
最後磁片廠商發現這股打洞歪風實在無法遏止, 也認栽了,
推出真正的 double side double density,
標榜真正的雙面磁粉塗佈均勻, 品質掛保障, 但是價錢也比 single side 貴一些.
後來還出現所謂的 no-label 磁片 ( 俗稱台片 ? ),
最便宜的時候一片好像不到 5 元, 這其實是一種 "無印劣品",
有一種 3.5 的台片那個金屬殼甚至沒有彈力或是自動脫落 !
只適合存一些爛 game, 而且常常會掉磁粉傷磁頭,
說到這個, 因為台灣氣候潮濕, 磁片常常會發霉,
資料很沒有保障, 有時為了救資料, 還要把磁片上的霉斑用酒精擦掉,
也有所謂的洗磁頭清洗片, 裡面好像是棉花不織布, 滴上幾滴酒精,
然後執行善心人士寫的 "洗磁頭程式",
聽到刷刷刷的聲音與磁頭的 "刮爪聲", 步進馬達拉動的嘎嘎聲,
然後檢視不織布上卡的一些黃褐色磁粉污垢, 會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後來甚至有仿冒的磁碟片, 以 Dysan 仿得最凶,
廠商還打廣告教你如何辨識真偽 ( 看內環, 磁片塗佈, 外包裝 )
有點像現在 CDR 空白片要從條碼來區別哪一廠出品 ? 是否二印 ?
可見不管哪一個時代都有黑心商人...
那時候還流行所謂的磁片整理盒, 透明壓克力掀蓋, 像長長的土司條,
裡面有間隔板用來分類, 一盒好像可以放 50 - 100 片吧 ?
軟體蒐集狂通常都會有好幾盒. 隨身攜帶的也有分十片裝大盒
( 買磁片有的會附 "整理盒", 有紙質與塑膠兩種,
有的還設計成打開時可以立起來不會倒下 ( Dysan ? )
也有兩片或三片裝, 一些電腦補習班會送這個然後上面打自己的 mark...
最早的 PC 大磁片只有 160K ( single side )
後來才變成 360K ( double side, double density ? 2DD ? )
最後變成 1.2M ( double side, high density , 2HD ? )
雖然是 double side, 但是 PC 好像不能像 AppleII 一樣打洞雙面使用,
應該是 PC 磁頭本身就是同時讀取雙面, 把磁片夾起來的構造吧 ?
另有善心人士寫了專門的 format 程式,
可以把 1.2 format 成 1.4M, 1.44M --> 1.72M
( DOS 要掛一個常駐程式才能讀這種特殊格式磁片 ),
類似 CDR "超燒" 的功能一樣,
不過劣質磁片這樣做很危險.
後來還有一種一片 120M 軟碟片 ( LS-120 ),
早期的電腦 CMOS BIOS 磁碟機裡面有時還會跳出這個選項,
不過用的人不多,
可能是速度慢加上台灣這種氣候, 用軟磁片太危險了...
反而是 Syquest 或是 Zip 這種 "硬"碟片磁碟機賣的比較好.
3.5 小磁片取代 5.25 大磁片的原因,
除了之前提過的因素 ( 容量大, 保護力好, 體積小, 防寫標籤不用撕貼 ),
據說與 win95 也有關, 因為 win95 好像只有 CDROM 與 3.5 floppy 安裝版,
沒有出貨大磁片的版本, 很多舊電腦的玩家為了能安裝 win95,
被迫 ? 升級 3.5 小磁碟機....廠商出貨也因此一定要搭 3.5 磁碟機,
5.25 磁碟機從大老婆 A: 被迫讓賢變成小老婆 B:,
那時候的軟碟排線還有分大小接頭的,
最後 5.25 終於被掃地出門...連排線都不支援了...
現在 Vista 也是只有 DVD 版本, 還好不是只有藍光版...
基本上 3.5 小磁片現在也被 USB 隨身碟幹掉了... ( 還有人在用嗎 ? )
官方 XP SP2 安裝在 SATA 硬碟, 有時還要用到軟碟來 F6 灌驅動,
不支援 USB 隨身碟讀驅動或是內建 SATA 驅動實在是有點遜.
我覺得 BIOS 廠商也許可以考慮出一種韌體, CMOS 中可以直接抓 USB 隨身碟
來模擬軟碟機, 然後磁片的內容也可以做成 image file 存在 USB 碟上,
CMOS 直接 mount 模擬軟碟, 這樣一些古老的遊戲也許就可以玩了.
順便問一個心中存在很久的問題, 倒底是 disk 還是 diskette ?
一般好像硬碟用 disk, 軟碟用 diskette, 不過早期好像都叫 floppy disk ?
--
Tags:
3C
All Comments
By Oliver
at 2007-05-02T20:52
at 2007-05-02T20:52
By Candice
at 2007-05-04T01:39
at 2007-05-04T01:39
By Damian
at 2007-05-07T14:18
at 2007-05-07T14:18
By Xanthe
at 2007-05-09T14:20
at 2007-05-09T14:20
By Candice
at 2007-05-13T12:19
at 2007-05-13T12:19
By Oliver
at 2007-05-14T11:59
at 2007-05-14T11:59
Related Posts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Ophelia
at 2007-04-30T00:19
at 2007-04-30T00:19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Damian
at 2007-04-29T20:12
at 2007-04-29T20:12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Anthony
at 2007-04-29T14:51
at 2007-04-29T14:51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Genevieve
at 2007-04-29T08:51
at 2007-04-29T08:51
從機殼談起,以前的橫放機殼~直立機殼
By Hedy
at 2007-04-28T21:39
at 2007-04-28T21:39